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国家5A级景区——老君山,1996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李准,为老君山题词:“秀压五岳、奇冠三山”。
老君山形成于15亿年前的大陆造山运动,是中国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委会、中国地质科学院评价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201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君山”。
伏牛山栾川段,有三个紧连的巨峰,被称之为“伏牛三鼎”,即:东鼎景石山、中鼎压塌坪、西鼎华室山。
东周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公元前600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130岁。任“周守藏室史”,即东周时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在东周时期,中国的文史典籍都记录在甲骨文、竹简、木简上,不仅一般贫民难以见到,即使各级官吏也很难系统阅读。老子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系统地掌握了东周之前的各种历史典籍,结合自身实践、感悟,编著成五千言的中国第一部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思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据史书《拾遗记》记载:“老聃在周之末,居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聃共谈天地之数。”老子在景室山传扬布道,创立道教,并在此仙逝。因而老君山被文史学界定格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归隐和仙逝之地”。
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贤达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五百多个国家的文字,传扬天下,成为古今中外的精神宝库。
在“道行天下、德润古今”的思想支配下。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引领世界。至唐朝时,中国人口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一半,呈现出“万国朝贡”的盛世。为此唐太宗李世民颁昭,将道德圣地——“景室山”,更名为“老君山”。
随着“老子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精神变物质”,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老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享有帝王的“九五之尊”。唐玄宗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老子被尊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唐玄宗驾临老君山,拜谒“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唐玄宗再次来老君山,拜谒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并亲自注解《道德经》,颁行全国,并命各地兴修官办的道教学校——“崇玄馆”,招收士徒,研修《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贡举笔试,把《老子》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试范本,授封老子为“崇玄博士”。
据现存的老君山“三清观”《尉迟敬德修庙碑记》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举国家之力,派统兵百万的开国大将——尉迟恭,字敬德,修建老君山庙宇,建成“金顶老君山”,藏《经书》八柜,使老君山成为“天下名山”。
尉迟恭和另外一个唐朝开国大将——秦琼,由于有通天本领,能守门驱鬼,被视为“门神”,每当春节张贴对联时,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把两个门神,张贴于大门两侧,守护平安,千百年来,传承不息。
老君山庙宇所在地的“老君府”前,向南望去,中间是宽约数丈、悬崖峭壁的“南天门”,东边的笔峰叫“亮宝台”,西边的笔峰叫“玉皇顶”。
住栾川县城北大街,1947年至1957年十年间,任栾川县城关区主席的曲长庚老先生,经常向人们讲述他的亲身经历:在解放前,为逃避灾荒,他携妻子张秀云、大女儿曲明月,一行三人,在老君庙住了多半年,每当夜晚起来,都能看到老君庙前的“亮宝台”,闪闪发光,照得对面“玉皇顶”上“紫檀木天梯”,若隐若现,似有仙者往返于天地之间。由于当时人们对神明的崇拜,未曾夜探究竟。
栾川县城北大街的“老君庙终生道士”——李堂娃,从小至老都是“老君庙主持”,他向来此观瞻的众人,讲述了这一千古传奇:唐太宗李世民,让开国大将尉迟恭,用国家巨资,兴建了纵向通天地、横向达四方的“六合之路”——“天地通衢”。“亮宝台”,用“夜明珠”堆积而成,照亮通天之路。“玉皇顶”,建“紫檀木天梯”,是天神下凡、凡人升天的神道。“太上老君”往返于天地之间,皆从此道通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全国各地“望子成龙”的父母,千里迢迢,络绎不绝,来到老君山的玉皇顶,在“天地通衢”之前,祈祷求福,启迪孩子,“好好学习”、“一步登天”、“月宫折桂”,实现光宗耀祖的宏图大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曲延收)
人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