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凝固与流转都是城市美育功能的实现
发布时间:2022-07-22 13:38:1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5551次

  ■借由这样的展陈,知识得以直观地呈现,美术馆变成了既是展馆又是教室的双重场所,实现了它对于城市的美育功能

  ■“打卡”中的风景,呈现出了仅在浦东能感受到的特殊文化气质,仿佛美术馆化作一个凝固了上海的昨天与今天的装置艺术,而参观者也融入其中,变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浦东美术馆转眼已开馆满一周年了。回想当初开馆时展厅里人潮拥挤、摩肩接踵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如同不能散去的梦幻。

  7月1日恢复开放后,原定6月5日撤展的“水之域——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馆藏展”仍延续展出,这都让喜爱这座美术馆的人感到安慰。

  浦江两岸,值得一逛的艺术场所极多,其中不乏历史悠久者。而这个坐落在陆家嘴“三巨头”脚下、仅高30米的“白盒子”建筑,却独以“浦东”为名。出自建筑大师让·努维尔之手的设计,乍看却朴实无华,巨大的反差曾让不少人感到费解。不过,浦东最具未来感的陆家嘴已经拥有了许多高楼大厦,缺的正是一个使人安宁的角落。白天,浦东美术馆以自身的内敛与简洁,填充了浦江东岸的缺角。到了夜晚,沿江的整面大玻璃倏忽变相,化作流光溢彩的投影屏幕,成为面对外滩的艺术之窗。更不用说,在提供了有口皆碑的高质量的展出以后,这座美术馆已由最初一些人口中的“反地标”,变成文化地图上不可抹去的新地标。

  遥想当初重磅展出的名作《奥菲莉娅》来自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吸引了各方人士前来参观。其布展富有学术性,给慕名而来的访问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者在来到这幅画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一个由可视化的解说组成的空间。朱生豪翻译的《哈姆雷特》的原文片段、橱窗中的莎士比亚原著,都提醒人回想起莎剧里那段让人心碎的情节。墙壁上的绘画线稿,又将参观者拉向了100多年前这幅绘画创作的过程。对于很多现代绘画而言,绘画即是绘画本身,而对于这一幅创作于十九世纪的作品,画面与文学的关联是不可忽略的。这种布展方式是专为呈现《奥菲莉娅》而量身设计的。该作品最终的细节也在墙壁上加以放大展示,尤其以文字形式解释了环绕奥菲莉娅的植物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所对应的寓意,如毛茛象征哈姆雷特对奥菲莉娅的辜负,三色堇象征哀思与徒劳的爱情。这些植物,与莎士比亚笔下奥菲莉娅死亡场景中出现的植物——横垂的树枝、手中的花环互相呼应。米莱选择这些植物进行描绘,就是借鉴了它们各自的寓意。通过这一解说空间之后,参观者可以利用获得的新知识、结合自身体验,搭建自己对《奥菲莉娅》的理解。这样高水平的布展,在浦东美术馆的其他大小展览中屡见。借由这样的展陈,知识得以直观地呈现,美术馆变成了既是展馆又是教室的双重场所,实现了它对于城市的美育功能。也是打动人心的布展,让美术馆变成了一个“不只去一次”的场所。

  馆内绝无仅有的超高展厅“中央展厅X”,则实现了展示空间与创作载体的双重功能。在去年,任何一个到访浦东美术馆的参观者,都不会忽略此处由LED灯管组成的奇观装置《与未知的相遇》。该装置出自艺术家蔡国强的创作,在浦东美术馆压力测试期间就悬挂在此。闪亮的灯管组成了从古代玛雅图腾到宇宙飞船的不同画面,象征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想象与探索,在马达的作用下旋转,光怪陆离。作为一座新建的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具有多样性,大小高低各不相同,提供了容纳不同尺寸的美术品,呈现创造性布展方式的可能。“中央展厅X”这个超过30米的超高空间,在上海的美术馆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可以容纳其他美术馆难以容纳的大型装置,也提供了让艺术家挥洒创意的舞台,任由艺术家“量身”创作新的大型作品。在浦东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艺术家徐冰为这一空间创作了新作品《引力剧场》,将为参观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当然,美术馆自身也应是美的发生器。浦东美术馆无处不在的“框景”设计,使得它在这一年里成为微博、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打卡圣地”。受到感召的人们常常在最具特色的“镜厅”徘徊眺望万国建筑群,也时而在走廊的方形窗口驻足,欣赏各种视觉切割下只露出一角的东方明珠。馆前不太长的滨江走廊,由于正对外滩远景与斜阳下的波光点点,更成了人们赏落日、看晚霞的知名场所。不少艺术创作多发自留住瞬间的渴望,“打卡”的动机也是如此。镜头捕捉到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受到美术馆中作品的启迪。翻看他人分享的浦东美术馆瞬间,发现曾经访问的场所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常常会带来一种新鲜又熟悉的感动。这时就会明白小小美术馆以“浦东”为名的原因——“打卡”中的风景,呈现出了仅在浦东能感受到的特殊文化气质,仿佛美术馆化作一个凝固了上海的昨天与今天的装置艺术,而参观者也融入其中,变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盛夏时节万物繁盛。想必这座白色艺术幻方会在它未来的转动里,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美的感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