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薅羊毛”:与商家合作伪造消费记录套现
发布时间:2020-05-20 16:04:0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410次

保障消费券在短时间内提振消费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各地在消费券发放的同时,也应启动对其流向的全流程监管。

受疫情影响,为提振国内经济,很多地区都采取消费券补贴方式促消费回暖。但据新华社报道,伴随抢券热潮,一些“羊毛党”利用监管、技术漏洞,将消费券套现和交易,获取利益。在此情况下,多部门联手,加大对恶意“薅羊毛”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全流程监管遏止消费券套现交易行为已成当务之急。

据初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已有28个省份、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190多亿元。与直接发放现金补贴相比,消费券具有见效快、杠杆高、易监测等优势,每使用1元消费券,往往会拉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消费,对提振经济效果显著。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这高达百亿元的消费券并没有被完全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市民,其中有相当部分流失到“羊毛党”手中,成为其牟利工具。而其手段也五花八门,有的直接与商家合作,联手伪造消费记录套取现金;有的利用技术手段写程序、开外挂实现抢券、囤券;有的则是利用发券平台的系统漏洞,绕开消费券领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券。

自从有网络消费以来,伴随着各种市场促销和补贴活动,“薅羊毛”就成为一种饱受争议的行为,行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而参与者又往往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本着和气生财的原则,只要没有造成重大损失,被“薅”的平台和主体一般也并不予以深究。

但“羊毛党”这次对消费券下手显然是选错了对象。消费券的发放并不是一般的市场促销行为,而事关国计民生。其资金来源于各个政府部门,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全体纳税人,目的也并不全是为促进消费,还有扶危济贫、社会救济之效。对最需要的那部分群体来说,发放消费券就是雪中送炭。从这个角度讲,“羊毛党”通过多侵占消费券攫取暴利,无异于落井下石。其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还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且很可能已经触及法律底线。

普通消费者按照平台优惠规则、偶尔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并不算违法,但有组织成规模的恶意“薅羊毛”就是犯罪。上个月,北京海淀法院刚刚通报一起“薅羊毛”案。因利用某平台漏洞盗刷金额达672万元,涉案“羊毛党”27人全部获刑。

法律监管不能缺位,当广泛明示恶意“薅羊毛”的严重后果以威慑“羊毛党”。但法律毕竟属于事后制裁,而保障消费券在最短时间内提振消费则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各地在消费券发放的同时,也应启动对其流向的全流程监管。

这包括,应明确对消费券使用进行监管的责任部门,促其守土有责;对承担消费券发放的平台进行监管,杜绝流程漏洞和技术漏洞;对接受消费券的合作商家进行严格监管;尽快确立消费券发放的国家标准,以确保消费券发放效果的最大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完善消费券发行制度设计,追踪消费券流向和使用效果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出现了“薅羊毛”的不和谐现象,但就整体而言,“羊毛党”终究属于极少数群体,是癣疥之疾。因此而流失的资金也终究有限,消费券的绝大部分,最终还是流向了需要它的地方,起到了提振消费、惠及民生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且不能因为“羊毛党”存在而否定消费券本身的合理性,影响到各地发放消费券的积极性。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同时很多纾困的手段也前所未有,数字消费券的发放即是其中之一。作为数字时代兴起的新型政策工具,消费券如果在这一轮“大放送”中,经过一系列校准和试错,最终形成一套可确保效果最大化的合理流程,未来或能发展成为一种用于助力经济提振的常态化政策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