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乡村旅游走出特色路
发布时间:2022-11-11 13:53: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admin  点击:7882次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用一件件实物模型、一张张珍贵照片,生动诠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观众在这条特殊的时光长廊中,感悟十年来的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汲取奋进力量。

  在中央综合展区第五单元展厅“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张游客在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下辖的西递村享受绿水青山和传统文化浸润的图片格外显眼: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粉墙黛瓦交相呼应,孩子们牵着风筝嬉戏于青石板路。

  作为中国古村落旅游的开创者,西递村多年来依托古建筑和徽文化,深入挖掘文旅资源,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在保护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生活、创新及变革等多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和示范,不久前,中国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讲述中国故事的绝佳窗口,也成为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经验模板。

  1986年,中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萌芽时期,西递村毅然关掉石灰厂,恢复植被,并以“西递旅游景点接待处”的成立为标志,拉开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序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从自然生态的观光产品到文旅融合的体验产品,从村民外出务工到实现年轻人返乡创业、吸引外地人开店经营,西递村不断实现突破和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发展旅游,西递村探索出“镇景村”一体化新型发展模式。2015年起,黟县国有企业徽黄旅游集团承接西递的独家开发、经营与管理,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在新的发展模式下,西递村门票收入、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地牢牢把握文旅文创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的特征,充分依托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如今,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在西递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将西递楹联、农耕等深厚的历史文化从静态展览转向活态传承,近年来,西递村打造了大型水幕秀《西递传奇》,开启了传统古村落夜游的新篇章。“《西递传奇》的推出,让西递村在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920万元,进一步印证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对产业融合与发展的促进作用。”西递镇党委书记程丹说。

  西递村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丰收。目前,西递村从事旅游相关的营业户有26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0人;村民年可支配收入也已经从2012年的13273元增长到了如今的近5万元。

  为带动全村人享受旅游红利,西递村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最少620万元作为遗产保护资金,按照户人口及房屋面积等进行再分配。为进一步盘活村集体、村民闲置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西递村成立强村公司,对西递新村的商住楼、牌楼边的店面房进行统一招租。为对濒临倒塌的民房及破损的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创造性利用,西递村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想方设法吸引社会力量。程丹表示,每一个设想、每一次规划、每一项举措,都彰显了中国乡村旅游的特色道路和政策动能。

  西递村的创新发展之路是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乡村旅游充分发挥综合产业特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2012年到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9亿,年均增速超过20%;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400亿元增长到1.81万亿元,年均增速33%。

  回首十年,中国的乡村旅游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形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旅游仍肩负重要使命,将以奋进者之姿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