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阿鲁科尔沁
发布时间:2022-12-06 12:01: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6848次

  12月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上,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已成常态,这个季节的草场不太适合放牧。好在入冬之前,牧民们已迁移到位于大兴安岭南坡的冬春营地定居点,打草、贮草、维修越冬棚舍,畜群可在此安度冬春;第二年入夏,牧民们又会从冬春营地定居点出发,赶着牲畜,沿着河流行进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前往夏秋营地安营扎寨,牧马放羊……年复一年,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牧人们逐水草而居、繁衍生息、世代不止。

  草原生态智慧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曾在此游牧狩猎。1630年,蒙古族一部迁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

  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阿鲁科尔沁草原的牧民们创造了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独特的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季节性气候条件以及所拥有的草地资源禀赋,孕育了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各类传统文化。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阿日奔苏木婚礼以及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成功复原传承的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5月,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线上考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巴彦温都尔苏木党委书记海礁介绍,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涉及23个嘎查、1.5万名牧民。这里群山巍峨、草原广袤、河流密布,依然保留着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牧民们根据季节变化、雨水丰欠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和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他们逐水草而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节约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促进地域整体的生态平衡。

  海礁说,转场能够避免牲畜和人类对草原的过度损害,使牧草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的生态能够尽快得以再生恢复,让牧民、牲畜与草原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生态联盟”,维系着草原的生生不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了深藏在牧民血脉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生产生活方式与理念逐渐融合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进一步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可持续性,最终保证了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传承。”海礁说。

  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宝力格嘎查牧民乌云毕力格从9月中下旬就开始准备从夏秋营地往冬春营地转移,饲草料也早早地备好了。“我们自己的草场能打30多吨草料,再加上10来吨的精饲料,完全能够撑到来年夏天迁徙转场了。”乌云毕力格说,转场的时候,牧民一般几家结伴同行,骑马坐车,牛羊成群。转场途中,一般会设立两至三个停歇点。此时,牲畜就地放牧,牧民临时搭建营地,取泉水熬茶,以炒米、奶豆腐、风干牛肉为餐。牧民们每每经过敖包,都要绕行三圈,敬上奶食,跪拜祈福,表达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游牧文化传统

  据了解,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崇尚“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每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草原上总要祭祀敖包和举办那达慕盛会。那达慕以摔跤、赛马、射箭为主要比赛内容,被称为“男儿三艺”或“好汉三艺”,是游牧生活中创造的技艺,因为保护而得以传承。“尽管疫情反复,但我们的祭敖包、那达慕大会每年都会举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节日。”乌云毕力格说。

  乌云毕力格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勒勒车逐渐被机动车取代,单纯骑马放牧发展为骑马与骑摩托车放牧并存。“在科学运用现代生产生活工具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希望传统游牧方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相信这是保护草原的有效方式。”乌云毕力格说。

  作为过去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勒勒车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从事勒勒车手工制作30多年的巴彦温都尔苏木达日罕乌拉嘎查牧民赛音都楞是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传承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有空闲就制作勒勒车的习惯。“勒勒车是牧民们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也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我们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一般都会有勒勒车展示环节,这也是牧民自觉传承和保护草原游牧文化的体现。”赛音都楞说。

  同样沿袭转场传统的阿鲁科尔沁旗塔林花牧业合作社负责人敖日格乐告诉记者,传统游牧方式不仅能有效控制畜牧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还能传承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草原游牧经济的支持,合作社创立的‘阿旗塔林花’商标就是草原游牧经济的产物,如今我们的特色风干牛肉、奶食品等绿色产品已经进入北京、天津等地,同样走出去的还有我们的游牧文化。”敖日格乐说,合作社将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保护好天然草场,传承好游牧文化,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产品。

  讲好草原故事

  “我在阿鲁科尔沁草原长大,对草原游牧文化情有独钟,家乡的草原游牧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希望有机会能回到家乡。”莲花是从巴彦温都尔苏木达日罕乌拉嘎查走出去的大学生,目前在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专业学习。她说,多年在外求学,一直很想念家乡。“草原游牧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我明年就研究生毕业了,如果有机会,我愿意为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点事情,回报家乡。”莲花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当地已经拟定一张文化传承的路线图。其中包括建立保护和传承的志愿者队伍、加强遗产地牧民的传统农业技术培训等。“这个志愿者队伍的人员,不仅包括一些传统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还包括一些热心于游牧文化的年轻人。我们希望由老一辈的游牧文化传承人带动年轻人,解决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与此同时,还会在遗产地定期举办草原游牧文化专业培训班和研讨会,让游牧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志伟说。

  据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旗长陈虎男介绍,为保护、传承、利用好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旗里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方面制定了30多项保护行动计划,凝聚力量共同守护好这片纯净地域、传承好这份游牧情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当地农畜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品质优势,建设优质肉牛、肉羊良种基地,挖掘阿鲁科尔沁牛肉、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价值;大力推进游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致富。“草原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草原游牧系统,向世界讲好中国游牧文化故事。”陈虎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