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故事
发布时间:2023-01-10 13:24:4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2728次

  【文化评析】

  近期,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有新进展。去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时隔两个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也已公示。与此同时,中轴线周边的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正阳门城楼和先农坛神仓修缮工程均按计划稳步进行;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

  北京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营造体系的重要基准,是传统中国政治与礼制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彰显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轨迹的活态标本。换言之,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都城布局的交汇线,亦是中国核心文化基因的延长线。

  肇始于元大都的北京中轴线,历经700余年、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营造改建,综括宫殿坛庙、御道街市、城门城楼等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道路,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诸多重要设施各有其名、各具其性、各兼其用,可以说它们既是独立个体,又彼此交汇相关,共同构成一个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整体。

  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迹、建筑群、遗址三种类型。在公约框架下,文化遗产要以项目的方式通过专门的程序申报,唯有符合相关规定,经由审查和审议通过后,方有资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知北京中轴线如要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须确定一个名称,明确其形态与构成要素,且须对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确定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并根据公约采取相关保护行动。如此审视,北京中轴线不单是一条“虚”的空间之轴,也是一项“实”的文化遗产之线,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

  顾名思义,中轴线首要“尚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即中轴线设计与营造之灵魂。遵此准则,中轴线不仅框定了都城营造的重要基准,且巧妙蕴含着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等理念。

  其次“贵和”。“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和为贵,意味着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主张社会秩序与治理系统稳步运行。此理念在紫禁城中多有体现,如清初重建外朝三大殿,改名曰太和、中和、保和。

  再次“秉正”。“政者,正也。”这句古训,深深地影响着中轴线的建筑理念,甚至构成了一条隐伏的指导原则。如中轴线上高耸的不少正门其实并不具备实际使用功能,而是让国家形象以庄重肃穆且直截了当的方式出场,传递一种视觉上的仪式感和敬畏感。

  复次“求新”。北京中轴线之所以是中华文明演进轨迹的活态标本,就在于其自创建伊始,便处于与时偕行的状态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变革赋予了中轴线勃勃生机与全新内涵。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视为北京城市建设三个里程碑之一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是坐落在中轴线向北延长线上,其后北京奥林匹克塔、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重要建筑接续而起,同样沿中轴线延长地带进行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恰好是当前提炼与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从而向全世界讲好历史文化遗产故事的生动实践。

  当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千秋且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既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文化精髓,展示中国智慧,同时又当全力关注“他者”的接受方式与心态,主动设置议题,将这条承载着厚重都城布局的交汇线与蕴藏着核心文化基因的延长线,塑造成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风景线。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