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旅的“破圈”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27 13:17:36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9313次

  千人“叉手礼”邀约八方宾朋,“汉服热”席卷大街小巷,全城剧本杀掀起“穿越”风潮……这个夏天,洛阳城格外热闹,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纷至沓来,进行一场深度的Citywalk。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河南,在近两年何以打破文旅“大而不强”的尴尬,频频成为“流量收割机”?记者试图从近日召开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中,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文旅新地标中,从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中寻找答案。

  □ 本报记者 周 娴

  根植本土文化,打造超级IP的流量密码

  “周公和召公在洛阳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洛邑;孔子从齐鲁大地来到洛阳,问道于老子;李白与杜甫在河南遇到了边塞派诗人高适,三人结伴相游,直上王屋山……”在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引用历史上惊艳的相遇,阐释洛阳深厚的文化基因。

  古城洛阳之所以一跃成为“顶流”,本质上在于,它对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创新挖掘,激活了文化“生命力”。

  走进河南博物院,记者看到一群唐宫小姐姐,穿着唐三彩色样的纱衣,鼓着腮帮,嬉闹着、嗔怒着、搞怪着,在场馆中巡游,吸睛无数。

  这延续的是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创意,由河南博物院中的唐三彩乐俑幻化而出,依托本土文化优势,他们将镇馆之宝活化为具体场景,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舞蹈的刻板印象。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1500多件珍贵文物,讲述着夏都曾经的辉煌,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

  作为“最早的中国”的展示平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像是一本立体的、鲜活的夏朝“历史书”,开馆以来,游客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

  不仅擦亮“夏文化”的名片,近年来,河南以“东方博物馆之都”为统领,先后建成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了应天门、九洲池、天堂、明堂等文旅新地标,再现千年前的盛唐气象,释放出中原文化超级IP的能量。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出要构建“4+8+N”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围绕这些IP开展内容生产,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旅产业拼到最后,归根结底拼的是文化,一个城市最不可复制的文化就是历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河南“出圈”,在于它很擅于挖掘“土遗址”的文化内涵,通过文物复建,再现盛唐恢弘场面,实现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双赢。

  贺云翱认为,江苏同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的明文化和六朝文化,徐州的汉文化,苏州的吴越文化,扬州的唐文化和运河文化,都非常辉煌,值得深入挖掘。比如南京的明故宫、明城墙、明孝陵、明代黄车库等遗址,规模大价值高,可打造成“明都城”;苏州是吴越文化的中心城市,可在吴城和越城遗址上打造吴—越文化公园;徐州可以借助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等汉代王陵,打造王陵博物馆,再现汉文化的辉煌。

  创新表达方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沉浸式”

  夜幕降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里,红灯笼依次亮起,衣香鬓影的汉服,恢宏宽阔的古建筑,不远处,明堂、天堂、应天门与之遥相呼应,多重时空在这里交织,让人不辨古今,“沉浸式”正成为洛阳文旅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洛阳老城区卡卡五号推理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1000多个剧本,游客们身着汉服,与真人角色互动寻宝解密;2023年牡丹文化节上,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主场的“古墓探秘”剧本杀,与“墓主人”玩投壶、聊人生,刺激又惊险;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带上“通关文牒”,换上一身汉服,或同“狄仁杰”共赴唐宫乐宴,或与“上官婉儿”放灯游园。

  “如今在洛阳,剧本娱乐已从室内桌游,升级为与景区、博物馆、电影院、书店等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洛阳卡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侃说,洛阳开创了把城市作为剧本载体的先河,40多个沉浸式剧本串联起整座洛阳城,未来两年内,洛阳还将打造中国“剧本娱乐之都”。

  由“看景”到“入景”,由“旁观”到“体验”,新文旅时代,人们更注重旅游的愉悦享受。记者注意到,剧本杀、剧场演艺等新业态也成为江苏很多景区的引流方式。

  比如徐州方特乐园沉浸式体验项目《大风歌》,以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为背景,通过真人歌舞表演与幻影成像技术,再现楚汉时期的民俗风情。

  在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以抗战历史为蓝本设计的《春来谜局》,游客化身“送信百姓”,寻找“接头人”,把重要情报传递给“新四军”,成为这个暑期游客打卡热门项目。

  再比如苏州,打造夜游品牌,推出园林研学游、园林婚礼等方式,让古老的苏州园林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朦胧月色中,人们步入拙政园,感受夜晚的园林景致;走进沧浪亭,赏一出昆曲,化身戏中人;去耦园登记结婚,来一场浪漫之旅……

  “沉浸式体验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靳诚介绍,“沉浸感”分为感官型、交互型、角色型三个层次,但目前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感官型阶段,同质化严重,要形成好的沉浸式体验,必须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技术能为旅游赋能,但并不能取代文化的内核,文化是魂,是最重要的东西。”

  江苏尔目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杨淇深深耕旅游业多年,他认为,目前很多景区在文化挖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味平铺直叙地介绍,只是对历史知识的展示;只有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提炼,把鲜活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有所触动启发,才算是把内容做透,把知识真正转化成文化。”

  数字赋能,让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

  数字技术赋能,形成了多样体验,让河南古老文化“破圈”:《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14位唐朝少女仿佛从古画中走出,让观众梦回大唐。《龙门金刚》使用AR、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数字技术,将舞台与石窟实景相结合,让观众如置身飞天身边。洛阳牡丹博物馆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技术,让《洛神赋图》活了起来……

  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上,河南遴选出龙门石窟、殷墟、河南博物院、红旗渠、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等首批百大标识项目,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公开征集数字化展示方案。

  “年轻消费者是伴随人工智能、VR、全息影像等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希望置身其中、互动参与,追求氛围感,为体验买单。”贺云翱认为,传统市场“触网”更易“破圈”,要多利用数字技术打开想象,适应年轻人审美需求。

  拥抱数字科技,解锁新玩法的场景,如今在江苏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苏州推出“虎丘奇妙夜”沉浸式夜游,通过数字技术,打造“虎耀姑苏”300架无人机夜空秀、“虎阜春秋”沉浸式实景演出、“虎阜传奇”3D塔影秀、“虎影奇林”极境激光秀、“虎啸龙吟”3D墙体秀等“五大虎秀”,让游客在光影世界里感受姑苏繁华。

  南京明城墙,采用“3D建模+全景VR+三维动画”等数字化技术,把南京城墙搬上云端,观众可以在VR带领下欣赏城墙实景,还可以进入不同城门,与文人骚客一起吟诗作赋。

  作为业内人士,杨淇深深切感受到数字化给旅游业业态带来的全新提升,但他同时也提醒,声光电只是技术和手段,要想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还需“文化艺术”的整体提升,真正从内容入手,把文化潜力释放出来,用文化本身去打动人,真正实现文化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