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发布时间:2023-08-10 13:16:1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2260次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一个月,收获16亿多元的票房。此时,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这些大唐诗人因何具有这么强大的吸粉能力,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和发现。

  在影片中,我们与那些著名诗人见面,读到了他们的经典诗篇,领略到了恢宏壮丽的大唐气象,感悟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某些深层原因。

  影片把诗、诗人、时代大事件串联交织到一起,在人物命运沉浮中,展示时代变迁。《长安三万里》能把故事讲出深沉的历史感,是影片赢得口碑与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还是要把故事讲好。

  一提到唐朝,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唐诗。《长安三万里》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影片一开场,面对使臣程公公“怎样与李白相识”的询问,高适回答:与李白曾是好友,以诗为友。使臣则答:我朝人人习诗,上至圣上,下至贩夫走卒,何奇之有?

  这一番对答,展示出诗歌在唐朝之盛。

  根据片方提供的数据,影片中先后提到48首诗。这些诗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旦被当作“主角”,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亲和力,为影片积累起旺盛的人气。眼下正处在暑期档,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电影,就是奔着学诗、背诗来的,希望借此培养孩子对诗歌、对文学的兴趣。从反馈看,效果确实不错。

  产生亲和力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很多人看后说,虽然生活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是听着这些熟悉的诗句,唤醒很多回忆,突然之间又有了新的感悟。显然,这种效果是其他影片或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带来的。

  那些著名的诗人纷纷走上前台。他们之间的很多缘分都与诗有关。

  《长安三万里》在高适的回忆中展开。在高适回忆与李白交往的过程中,杜甫、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等一一登场。这几位重量级诗人常以诗互相酬唱应答。比如,传奇的“旗亭画壁”,正是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三位好友留下的一段诗坛佳话。

  常建作为新科进士也小小露了一面。常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他能露一面,更主要应该与成语“曲径通幽”广为人知且太招人喜欢有关。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正是“曲径通幽”的出处。这种意境令人神往。

  同时,要费尽心思把故事的意义讲明白。

  在诗人写诗、诗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长安三万里》想告诉我们的大唐气象。这也正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这种体现在“诗意长安”中的大唐气象,我觉得可以用文武兼擅、情义并重、收放自如三个词来概括。

  就文武兼擅而言,李白、高适无不如此。李白是“诗仙”。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李白也是一位武林高手。他不仅剑术高超,而且懂相扑。更神奇的是,他还有一手召唤百鸟的神技。吹一声口哨,群鸟飞集,纷纷前来听他调遣。

  现实中的李白武功真的如此高强吗?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剑术确属上乘。在《与韩荆州书》中,李白自我介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另外,驯鸟术也非虚构。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这样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确实懂这项能召唤群鸟的技术。

  情义并重,是说他们的人际交往既重情也重义。在影片中,李白、高适二人的兄弟之情,得到多方面展示。两人因诗成为好友,虽然性格不太一样,李白外向,高适内向;作风不一样,高适稳重,李白率真。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相当深挚。半生颠沛,友情不渝,其中贯穿着一个“义”字。

  影片中,还特别表现了李白对吴指南的一番好友深情。李白称吴指南为“吴兄”,两人结识于庐山,并成莫逆之交。之后,一起仗剑出游。吴指南不幸离世,李白带着他的遗骨,四处游历,誓言一定要找到一个灵秀之处将他安葬。这里面,有情也有义。

  李白把自己与吴兄的故事讲给高适听,高适大受震撼。这让高适认识到了李白在狂放不羁外的另一面。这又怎能不影响到高适与李白的交往。

  收放自如,主要还是体现在能屈能伸上。在大唐,无论习文还是练武,诗人的共同追求是“直趋长安,叩天子门,成不世之功”。怀揣着这种梦想,他们无不豪情万丈。杜甫豪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更是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正因此,李白喜道术,但是他又决定,在修道之前,要先取功名,期待着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对此,李白信心百倍,认为功名指日可待、唾手可得。

  纵是大唐盛世,也难免遗珠之恨。令人钦佩的是,这些才华横溢之士,偶遇坎坷,并不沉沦。顺境时,自然积极追求“兼济天下”;逆境时,即使要“独善其身”,也不消极,颇有那种“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自在与豁达。

  这种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的状态,在影片中如此,在唐代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是如此。这种状态体现的是诗人高度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也恰恰是大唐精神赋予他们的。

  现在看来,这种自信也正是大唐诗人吸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称道的是,《长安三万里》在展示这种大唐精神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诗人的不同际遇,或明或暗地道出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这大大加重了这部动画片的分量。

  《长安三万里》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一些争议也在继续。这些争议与批评,观点见仁见智。无论争议是否合理,批评是否公允,可以确认的是,这些观点对今后这类影片的创作具有实实在在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我倒是觉得,既然写到这些伟大的诗人,写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妨把他们在文学理论领域的思考与贡献多表现一些。像李白、杜甫,诗歌创作光彩夺目,在诗歌理论领域也有很多重要的或者独到的观点。以李白为例,他在文学理论方面虽未有专门著述,但散见在诗篇中的一些观点鲜明体现着他的创作主张,反映了盛唐时代不少诗人共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李白批评作诗“雕虫丧天真”“绮丽不足珍”,提倡清真自然之风;主张作诗要有风骨和兴寄,这些观点不仅影响着他们那个时代的诗人,也深刻影响到后世的诗歌乃至文学创作。

  涉及文学理论这方面内容表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办法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通过诗人间的相互切磋交流,或勾栏瓦肆间传唱时的点评,都可以。这不是凭空想象,生活中就有现成的例子,如前边提到的“旗亭画壁”。现实中这类趣闻逸事很多,未必一定要去凭空虚构。能把这些趣闻逸事发掘出来,并恰当编织到故事中,效果自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影片中说,诗在,长安就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那些诗人虽然远去了,他们的理论不能疏远和淡忘了,因为这些理论在今天依然能够涵养出诸多正大气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