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第一站”上海靠什么吸引海外来客
发布时间:2024-11-13 16:14:3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281次

  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去年12月,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试行免签政策,此后不断扩大免签范围。加上本月初宣布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等9个国家持普通护照公民免签,近两年来中国试行免签的国家已近30个。

  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便捷支付消费场景更加普及,上海景点和街头的外国游客身影越来越多。这些外国游客来自哪里?他们对上海哪些方面最感兴趣?中断三年后的入境游供应链,足以承接住这些客流吗?去年至今,入境游客和旅游从业者都在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开启新的探索。

  商务客带家人来上海

  在一家大型中资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工作的丹麦籍华人刘咏春,10月中旬来上海出了一趟差。出发前十多天,从朋友处得知中国将对丹麦免签,刘咏春立即向当地使馆签证中心咨询相关情况,并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了这个消息。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年都会回中国,免签后和家人一起回国更方便了。”刘咏春说,常居丹麦的小女儿一家四口,已决定明年来上海和南京旅游。免签除了让他们省下一大笔签证费用,也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

  今年3月中旬,中国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持普通护照人员免签,比利时一家食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奥莱丽,很快就带着14岁的儿子来到了中国。

  十多年前,奥莱丽曾出差来过上海,对上海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风貌印象深刻,回国后一直希望让孩子来实地感受一番。借着免签契机,她将愿望付诸行动。今年暑期,奥莱丽带着儿子在上海和北京待足10天,外滩、豫园、长城、颐和园等经典的景点都走遍了。比起来去匆匆的商务出差,这次和家人一起来旅游,奥莱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让孩子近距离见证了中国大都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远程入境游通常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提前量,实际到达的游客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过,今年上海入境游的人数仍上升明显。”锦江旅游上海国旅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铮发现,现在上海的马路上经常能碰到讲德语和法语的外国游客。一些专注旅华市场的海外旅行社,今年以来引入的入境游客数量成倍增加,旅行团中还有不少由百人大团拆分而来的30至40人的入境团,这样规模的入境团以前比较少见。

  令王铮颇为自豪的是,入境游德语市场一直是上海国旅的“拳头”产品,如今国旅延续且扩大了这一优势。“我们在德语市场招聘了7个外国人作为销售,将销售端前移到客源地。现在,我们占有全中国德语入境游市场的60%,客源国主要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等。2019年前,我们在德语旅华市场的份额占比只有20%。”

  除了德语旅华市场,西班牙是欧洲入境游市场反弹最快的国家。“西班牙市场今年9月份以后开始爆发,一直到11月中旬的团量都爆满,复苏明显。”春秋旅游入境部总经理郑学达告诉记者,公司原来合作过一家主攻西班牙市场的大客户,最近重新来洽谈合作,说明市场的承接能力远远达不到市场增长的需求。

  从整体数据看,去年至今,中国试行免签的近30个国家中,不同客源地游客的反应冷热不均。携程平台数据显示,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马来西亚入境游客增速排名靠前,免签国家的整体游客订单量占到平台入境游订单量的三分之一。从机票订单数据看,近两年的入境游客中,约四分之一的游客是第二次或多次来到中国。

  免签“朋友圈”扩大后的影响,也直观地反映在数字上。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282.1万人次,其中第三季度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免签入境的游客达488.5万人次,同比上升78.6%。致力于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上海,入境游恢复速度领跑全国。今年1月至8月,上海入境人数达402.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

  近距离体验城市烟火气

  外国游客对城市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免签带来的年轻游客及家庭游客,拉低了入境游客的平均年龄,也乐于探索更多新鲜有趣的去处和项目,还可在游览完中国后前往日本、越南等国家继续旅程。

  今年夏天,冰岛游客古德伦·托斯朵蒂尔第一次在上海逛了菜市场。在徐汇区广元菜场,古德伦和两名同伴在导游带领下大开眼界:熟食摊上牛腱、猪耳、鸡鸭肉、豆腐丝、莲藕等荤素菜一应俱全,禽蛋摊上大大小小的鹅蛋、鸭蛋、鸡蛋和鹌鹑蛋花样繁多。在水产摊位前,古德伦试着用手拈住一只小龙虾的背,一边惊叹一边大笑:“这个居然也能吃?!”

  现在,上海的广元菜场、乌中市集、上钢集贸市场均已进入旅游企业的入境游菜单,让外国游客在掠影上海高楼大厦的同时,也能近距离体验城市充满烟火气的一面。层出不穷的Citywalk线路,令人目不暇接的演出、展览和美食体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入境游客“尝鲜”。

  曾就职于一家大型旅行社的双语导游韦盈,近几年转型成为一名城市微旅行讲师。现在接到入境游客团,韦盈不仅会带游客去外滩、豫园等经典点位,还会结合自己这几年行走上海的经验,和游客一起深度行走思南公馆、苏州河华政段,原本二三十分钟的外滩“扫盲游”也变成了1.5至2小时不等的深度游览。

  “以前通常带游客在外滩走马观花,现在我会带他们进入和平饭店、汇丰银行大楼内部参观,讲讲建筑本身和老上海的故事。对苏州河边的邮政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感兴趣的游客,我会带他们进馆参观。我也会给外国游客买地铁一日票,推荐他们亲身感受一下上海的城市节奏。”韦盈坦言,加入这些新的内容,对导游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是新的考验,也多了不少额外的对接工作,但自己非常愿意将城市的变化和新亮点分享给入境游客。“在外国游客眼中,日新月异正是中国和上海魅力的一部分。”

  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郑学达发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对近程的客源国中,入境游客的偏好与中国游客已十分接近。以上海为例,“新马泰”等亚洲国家的入境游客同样青睐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等主题乐园,也喜欢走进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场所体验城市丰富的文娱生活。

  免签的便利举措,也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自由行游客来到中国。在郑学达印象中,2019年前从旅行社途经过来的入境团队游客年龄多在65岁以上,入境游散客中50岁以上的游客占比也在80%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相对烦琐的签证手续和不低的旅游价格,只有这批经济条件较好的银发族才承担得起。免签“朋友圈”扩大后,入境游散客中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下降到约60%,“蜜月团、家庭团都来了,拉低了入境游客的平均年龄。”

  在中国旅行社协会入境游分会副会长、携程集团入境游总经理孙博文看来,自由行游客比例上升,也得益于中国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入境游客进入中国后,无论是乘坐高铁还是租车自驾都相当方便。”目前,携程平台的入境游客主力是“80后”“90后”人群,他们预订的多为“机票+酒店”自由行套餐,再加上接送机、上网卡、景点门票等细节化服务,组合成他们在中国的整体体验。

  为了吸引“回头客”,有些旅游机构推出了“1+1”搭售的入境游创新产品。远程入境游客预订中国的旅游产品后,还能以几乎忽略不计的机票价格飞往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开启新的旅程。“比如每年11月是德国人去日本看红叶的旺季,从当地直飞日本的机票很贵。如果他们先飞来上海游览,再通过联程机票飞往日本,机票价格和直飞日本差不多,这类组合产品现在很受欢迎。”

  小语种导游“连轴转”

  入境游市场快速反弹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多名旅游行业人士提到,对仍处于复苏期的入境游产业链来说,目前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导游供应严重不足,能够胜任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多地英文全陪的导游也是“香饽饽”。在一些入境游同业交流群中,互相借导游的“抢人大战”几乎成为常态。

  郑学达举例说,2019年春秋旅游的入境游专职导游一年带团200—220天已是比较忙碌的状态,且淡旺季划分明显。而今年的小语种导游几乎是“连轴转”的状态,一年的带团时间预计达280—300天。“现在的局面是谁手上掌握了小语种导游资源,谁就能拿到入境游的单子。”郑学达说,疫情期间部分优秀导游人才流失,新手导游熟悉业务需要时间,当下入境游导游“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普遍,亟待更好的培训机制予以支持。

  在与海外同行的接触中,孙博文的直观感受是,经历入境游三年“断档”后,不少海外旅游机构主要将中国作为商务目的地而非旅游目的地推介,因此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产品露出机会相对较少。这一方面需要中国的旅游企业进一步设计好适合入境游市场的产品,同时也对境外宣传和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中国“眼见为实”,携程于今年4月在浦东机场推出“入境免费半日游”的创新举措,旨在吸引更多国际转机旅客体验上海。这一需要企业投入车辆和导游人力的举措推出后,不止一次被问及“图什么?”孙博文坦言,国际化是携程的主要发展战略,入境游是其中的重要产业环节,受重视程度很高。但在此前海外一些媒体对中国不实报道的背景下,通过“入境免费半日游”将海外游客请进来,既希望让他们感受真实的上海和中国,企业也希望从中发现入境游真正的痛点和难点,找到入境游下一步发展壮大的路径。在海外不同的客源国市场,企业也通过短视频、达人推荐等多种营销方式传播中国形象,提高“China travel”(中国游)的曝光频率。

  从总量上看,目前入境游市场的恢复仍不及2019年的水平。尽管德国、西班牙等免签国家游客量快速反弹,部分新兴市场的入境游客也有了不俗的增量,但此前作为入境游主力市场的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受制于签证、航线恢复有限等因素,恢复程度仍相当有限。“国家层面以免签对入境游提供支持,旅游企业需要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包括邀请海外同业来中国考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恢复对中国旅游市场的信心。”旅游行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