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星:花灯点亮千年古村
发布时间:2025-02-12 16:15:3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410次

  “绘画花灯时,要注意填色均匀饱满,色彩搭配也要协调。”春节期间,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的非遗馆内热闹非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闹灯会代表性传承人何继星正在耐心地指导游客制作花灯。

  “闹灯会”是徽州地区的特色年俗,不仅是对节日喜庆与团圆美满的生动诠释,更与“敬神送年”的民俗紧密相连。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村里承志堂的前厅中门上,有一长幅木雕图案“百子闹元宵”,其上雕刻着100个舞龙灯、狮子灯、凤灯、鱼灯的小孩,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展现了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画面。

  何继星学习花灯技艺已经12年了,他还记得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参加“闹灯会”的经历:入夜,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古村白墙黛瓦映衬下绽放光芒。这一幕他铭记于心,后来选择踏上花灯传承之路。

  “花灯是灯会的灵魂,制作过程包括砍竹子、竹篾塑形、糊制技艺、白描定位和绘画填色。其中,骨架制作技艺最为关键,最开始不知道劈了多少竹子,用废多少篾条。”何继星致力于对徽州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研究,他在继承老一辈纸扎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钻研,融合中国其他地区花灯的制作技术,推陈出新,对花灯的制作材料进行了改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在保留传统花灯独特工艺的同时,解决了宏村传统花灯易破损、易老化的难题,令其更加坚固耐用。花灯的轮廓在竹子和纸张间逐渐清晰,色彩的搭配展现出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盏花灯背后,都在诉说着一个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情感。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能明显感受到,西递非遗馆接待量大幅增加。”何继星告诉记者,非遗馆近日的接待量在两千到三千人不等。

  来自河北的游客朱雨萌在何继星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裁剪纸张、绑扎骨架、绘制图案,不一会儿一盏花灯便在她的手中逐渐成型。“来到西递体验非遗项目,亲手制作花灯,觉得非常有意思。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年轻人能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手艺,让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朱雨萌说。

  2020年起,宏村利用传统花灯研学基地,逐步收集、整理和传授传统花灯的制作和表演技艺,将这项流传千余年的传统民俗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正月十四晚,夜幕降临,伴随着鼓乐声,流光溢彩的花灯在宏村古村落点亮,从研学基地出发,何继星带领着团队巡游,再现了当年徽州“百子闹元宵”的盛景。寓意“年年有余”的鱼灯、灵动的蛇灯、可爱的马灯……花灯队伍穿梭在村子里,行走在青石板上,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驻足拍照。

  谈到如何让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何继星表示,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是关键。在游客体验花灯制作的过程中,他总会强调参与和创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也会让非遗呈现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