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滋味——菱角
发布时间:2021-01-04 12:44:11  来源:人报融媒  作者:admin  点击:5590次

1609764010898835.jpg

他们一边叫卖,一边用小刀剁开菱角壳,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铁打船儿紫红漆,船仓满装大白米。船工力猛纤拉断,和船和米沉到底”,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说不定你已经猜出来了——菱角。

在古代诗文中,采莲采菱,向来是文人雅事。就说菱角吧,唐代诗人白居易是这样吟诵的:“雨埋钓舟小,风题酒旗斜。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而宋朝王安石,则这样描写菱角:“斜径遇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草头蛺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宋朝还有个和尚释普宁,对菱角的摹写也甚为逼真:“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扑走,雨打梨花蛱蝶飞。”刘禹锡的诗《采菱行》,就是江南水乡采菱场景的最好描述——一舟中少女为采菱,都不管不顾她岸边骑马的情郎了——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在这里,我又是说谜语,又是引古诗,是因为在监利的农贸市场,在监利的大街小巷,又有挑着菱角的小贩们,在叫卖菱角了。

1609764029225821.jpg

在小贩们的担子里、摊子上,堆积着满满的菱角,一个个像个小元宝。他们一边叫卖,一边用小刀剁开菱角壳,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而那白色的菱角果肉,肥肥的,嫩嫩的,新鲜的野菱角表皮是绿色的,雪白的菱肉,吃起来甜脆爽口;至于用桂皮茴香煮熟的菱角,芳香浓烈,同样诱人食欲。

于是,我想起少年时,我们采菱吃菱的情景来了。

水乡监利,处处是荷塘菱池。荷花映日,碧水泛波。故乡的夏天很热,七月八月就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这段日子也是我和儿时伙伴最快乐的日子。每天都是在外面疯玩,爬树、游水、抓知了、挖泥鳅....最深刻的当然就是采菱角。每到夏天,在离家不远的水塘里,就会生长出许多野生的菱角,菱叶翠绿,蓬松开来,开着黄色的小花。等到成熟的时候,站在池塘边,放眼望去,满目的青翠,但是看不到菱角,只有把菱叶翻起来,才能看见那些挂在紫红菱茎上的小菱角。

故乡的菱角,有一种很大,像两个弯水牛角对接在一起,另一种很小,也就是我家不远池塘里生长的。菱角都是漂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菱角成熟了,我们站在水边,捏着藤蔓,水淋淋地提起来,就可见一颗颗菱角,露出水面。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摘下菱角,用牙齿一咬,尽管那果壳有些涩口,但内里的果肉青嫩爽口,十分好吃。池塘中间大片的菱角却没有人够得着。看着大片的菱角藤蔓随风轻轻地翻起叶子,那些小菱角似乎在勾引着我和小伙伴的口水。

这时候,我们就会缠着家里的大人,撒娇地要他们去摘菱角给我们吃,他们总是笑呵呵的答应着,同时拿出采菱的“家伙”。说起这“家伙”,我得给大家介绍一下:它是一个铁勾加一根很长的绳子。有了这一套家伙,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够美美地吃上菱角。我们拉着大人,欢呼雀跃着来到池塘边,每次大人们将手里的铁勾甩向池塘中央,小伙伴们总会配合“哇”地大叫一声。菱角被勾上岸了,总是被一抢而空。尽管夏日炎炎,可是这美味爽脆的菱角,能够让我们品出一份清凉。菱角越来越多,吃不完的就用袋子装起来,带回家煮熟了吃。煮熟了的菱角,外皮就变黑了,一口咬去,里面都是粉扑扑的,滋味又不一样了,怪不得它还有个外号叫“水中落花生”。这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边吃边唱着:菱角儿,两头尖……

2.jpg

据说菱角在我国养植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在家乡,菱角的吃法还很多,新鲜的菱角可以当水果吃,还可以放干,取其肉用来煲粥、煮饭、蒸糕、炖肉、煨鸡等等,现在还用来制成菱角露饮品。菱角的营养也丰富,含大量的维生素B、维生素C,就是不含脂肪,因其性清凉,从古至今,一直是女子们瘦身美肤的最佳绿色食品。

1609764072766840.png

写到这里,好像菱角都是两只角的,其实不然。现代作家秦牧写了一篇散文《菱角的喜剧》。他起初也如同我们一样,认为“菱角是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他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到了广西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后来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他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吃了一惊。他写道:“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来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 。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由此,作家秦牧得出这样的哲理:“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哲理也罢,诗情也罢。我们暂且不必去管它。还是在卖菱角的小贩那里称上两斤鲜鲜的菱角,提回家去,与亲人们慢慢品尝吧。

——那故乡的菱角,那故乡的滋味,那故乡留给我们的深深的眷恋与割舍不去的感怀.....

作者安频,高级经济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学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支部副书记、《监利人》杂志主编。

人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