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一幅山水人间——陈季藩
发布时间:2021-02-24 02:47:02  来源:人报融媒  作者:admin  点击:7116次

描一幅山水人间

1.jpg

画家:陈季藩

陈季藩,福建莆田人,致公党员,1969年生。擅长国画山水,能花鸟、亦喜作水彩画。先后毕业于宜昌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及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作品入选中国美协、湖北省美协、福建省美协举办的各种展览,并被各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莆田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职业画家。

陈季藩作品

“立于红尘拐弯处”

陈季藩常说:“很多人觉得画画是件苦差事,而我觉得画画亦是一件人间美差,可解闷可忘忧”。因此,他沉浸其中,苦乐自醉,按他的说法:“亦是蹉跎了岁月、烘染了日子,多了些故人故事;添了些清风朗月。”

“画者”陈季藩总是笑谈“立于红尘拐弯的地方”。他认为,涉世太深,则不易脱俗;出尘太久,则易入虚无。唯有以真心一片活着,有情有爱,有悲欢苦乐,有风雨彩虹,用心感悟,方有艺术的纯粹。人生难得真性情,画者尤甚。

自风华正茂、年少轻狂的时节一路走来,谁人能留取那一段云霞时光?白驹过隙,唯留下星星点点的斑驳记忆,时光淘洗了一切,回望走过的山河依旧,而老了画笔,白了双鬓。好在不变的是一颗童心,陈季藩依然怀有年少的热情和憧憬,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自己艺术人生的宽度和长度,他有一颗不倦的心。

“一襟山风万顷浪,半弧明月满天星”,披星戴月注定是他的方程,塞外风尘江南雨是他的心路归属。在山水画的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中放牧自己怡情旷达的人生态度。如读书、如种花、如品茗、如游历,一卷一卷编织着他的艺术画卷,唯以心予,方为真我。

画里画外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代画家张璪在《心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画僧石涛语:“搜尽奇峰打草稿” 。由此可见,山水画是升华了的现实,是画家抽象出的一种精神世界,是理想的、诗化的,是实景与意境、心与象的交融统一。

陈季藩的山水画,在语言形态上,秉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符号精神,注重传统笔墨系统和文人气韵的涵养,不以刻板描摹自然为功夫,而是将意境的营造视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在陈季藩的水墨世界里,呈现给读者的是其丰富的人文景观。

他在水与墨、丹与青的舞蹈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客观自然的感悟与体会,他用纯粹的笔墨符号幻化出诗化的自然以及他心中无垠的大千万象。这就是陈季藩一直追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风格:飘逸洒脱、如梦如诗。

9.jpg

《青山曲》

10.jpg

《青山曲》

心尖上的水墨丹青

陈季藩出生于闽中海滨的一个书香之家,幼年时即启蒙于诗书词赋,得观闽地书画名人的手札丹青,家风熏陶、耳濡目染,对陈季藩之后选择的艺术道路影响甚深。陈季藩后来负笈湖北,广得湖湘名师大家的教授指导,技艺大进、眼界渐开。

从东海之滨到长江腹地,多年来陈季藩游学于闽鄂两地,拜名师访艺友,受益匪浅。又多游历勤写生,坚持从生活出发,但又不拘泥于生活,在写生中升华感悟、涵养气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画是诗意化的视觉艺术,重于意蕴的表现和传达,而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南北宗之论,其主要是指南北自然景观的不同对南北两地画风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而近代中国画受西学东渐的波及,有关东西文化的交汇与改良中国画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

处于当代艺坛的中国画家们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陈季藩却于此中博取众长、广收并蓄,悄然“躲”于“境”外,凭借其自由随性的性情和敏锐的感悟力,融会贯通,不断探索。

在陈季藩笔下,我们可以看到雄浑凝重、豪迈苍劲的名山大川,亦可领略烟雨晴岚、含蓄华滋的林泉稻浪;既有气势磅礴的百丈飞瀑,又有朱雀春深的半亩庭院;既有沧海无涯的巨浪狂涛,又有极目千里的平畴阡陌。

所有这些大自然的奇观妙境和时序轮回,在陈季藩的心中勾画出一幅幅理想的、诗情画意的景象,和谐而自然、唯美而清雅,也是陈季藩其人诗化的人格体现,给观者的又是一种优雅、纯净、禅逸的人文美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审美境界。

通讯员:阮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