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增强质量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3-04-11 11:53: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6201次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把对质量工作的重视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质量已经成为时代命题和时代呼唤,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提升质量竞争力,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是一个多维概念,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强调产品、工程、服务的特性满足标准规范和市场需求的程度。微观层面的质量通常由企业等微观主体以质量标准、质量数据、质量管理等方式进行控制,具有可量化、可评价、可追溯的特点。在中观层面,质量主要是指产业、区域、生态等质量,是微观质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结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转型升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全局性变化,中观层面的质量发展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在宏观层面,质量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体现了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等高质量发展方式。宏观层面的质量是推动全社会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质量,是包括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在内的一种综合竞争力。

  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方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提升质量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质量支撑。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多年来维持在93%左右的较高水平,质量竞争力持续跃升。但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足。需要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提升基础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的可靠性、适用性、耐久性、先进性,提高生产制造的敏捷度和精益性,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质量提升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作用,以质量为抓手引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质量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要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乡村经济;继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让乡村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以质量为抓手,统筹布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畅通经济循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以质量为牵引,激活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区域合理分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保障作用。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产业链脆弱性明显,质量和品牌美誉度有待提升。质量是国际通行的产品名片,标准是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要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加快提升质量竞争力,全方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作者系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