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吴珊
近日,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震慑了制假售假行为。不过,在高额利润诱惑下,产品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记者走访发现,遇到疑似“假货”,消费者常常面临维权困境。其中,“鉴定难”是一道坎儿,即使自费出钱也难找到符合要求的鉴定门路。
统一销毁行动
据了解,从2019年起,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今年的统一销毁行动主会场设在广东省惠州市,是2023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
除主会场外,本次行动还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分会场,主、分会场进行同步销毁。据统计,此次行动全国共销毁侵权假冒伪劣防疫物资、食品药品、服装鞋帽、烟酒、化妆品和盗版出版物等200多个品种、重量4734.2吨、货值达8.3亿元。销毁采取绿色环保、无害化方式进行。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多措并举维护中外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全国统一销毁行动,统筹推进、多地联动,对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
建议诉讼维权
在监管部门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不法分子为了高额利润铤而走险。据北京商报报道,以假冒大牌化妆品为例,不法分子采用复刻原料与正品空瓶结合,让市面上的大牌护肤品的仿制品真假难辨。而声称还原度达到99%的复刻版原料在批发平台被以每公斤百元出售,平均售价仅为正品的1%,商家违规获利可超95%。
在网络维权平台“黑猫投诉”上,以“假货”为关键词可以搜到18万多条投诉。在这些投诉中,不少用户反映维权困难,其中“鉴定”环节成为他们维权路上的最大障碍。有用户称,通过某二手平台购买了一款大牌防晒霜,拿到手后感觉疑似“假货”。“是那种一眼假的产品”,这名用户说,她通过一款化妆品鉴定APP进行了线上鉴定,显示为“非正品”。但是这家二手平台并不认可该鉴定结果,要求她到该平台合作的“验货宝”或者所购品牌化妆品的官网进行鉴定。结果,验货宝方面表示,不支持低于300元商品的鉴定,而官网不支持非官方渠道购买的商品鉴定。据了解,这名用户所购商品为100元。最终,这家二手平台以无法提供正规、有资质的鉴定报告为由,拒绝了这名用户的维权请求。
梳理发现,这些“假货”投诉中,大牌化妆品、服装投诉量较大。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分别与一家大牌化妆品公司和一家运动品牌公司客服进行了交流。记者表示,希望两家公司能够帮助消费者鉴定所购商品的真伪。该大牌化妆品公司回复,在非授权销售渠道购买的产品,作为客服不便在这里作出回答。即使记者表示愿意出一定的鉴定费,对方也表示无能为力。另外这家运动品牌公司也表示,该公司没有相关鉴定机构,无法满足鉴定需求。
据了解,不少消费者买到的疑似“假货”,主要来自海外代购、微商、直播带货等渠道。广州市白云区法院民三庭庭长魏晶晶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贪小便宜,不要相信所谓的“尾单”“外贸品”,购买商品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在他看来,对方是否能够提供正规发票,对于消费者辨别假货很重要。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主任张德志认为,商品鉴定难确实存在,阻拦了不少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他建议先由社会化平台鉴定摸底确定,再进行后续诉讼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