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智能手表加把“安全锁”
发布时间:2024-04-03 20:32:49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admin  点击:1953次

  实时定位、视频通话、社群互动……儿童智能手表凭借其丰富强大的功能,成为孩子必备的儿童智能硬件。但由于儿童用户的特殊性,儿童智能手表背后的隐忧也广受关注。《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以下称《指南》)已于2024年3月11日正式实施。《指南》从告知同意与权利保障、监护人控制、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等方面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生产者提出建议。那么,非强制性的《指南》能否给由儿童智能手表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制止诱导消费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智能背后显隐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儿童智能手表可实现通话降噪、智能语音、双频定位以及可加载微信儿童版、游戏等各种APP的功能,甚至还有支付功能,算得上一部微型手机,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而随着功能的增强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儿童智能手表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也越发突出。

  “此前我们曾对一款热销儿童智能手表进行过测试。将一个恶意程序的下载二维码伪装成抽奖游戏的二维码,小朋友通过这款手表扫码之后,恶意程序就被植入到手表中。工程师可以通过对这款手表的远程控制,采集孩子的位置信息、监听通话记录、偷窥视频等。”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工程师刘行对记者说。为了压缩成本,有些厂商选用了低版本且没有进行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造成手表中的APP无须用户授权就可以获得诸如位置、电话号码、麦克风、相机等许多敏感权限,给儿童生活带来极大风险。

  “担心孩子通过碰一碰加到陌生人。”北京的游女士对记者说,“我有时候发现孩子会跟一些我不熟悉名字的孩子聊天。不排除有人利用儿童手表随意添加未成年人聊天的可能。”游女士认为碰一碰或者加好友这方面,需要父母警惕,因为孩子没有什么辨别能力,也容易被哄骗。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发布过一个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7.11%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32.89%的消费者表示希望可以针对儿童智能手表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手表的信息安全性。

  “目前市场上儿童手表良莠不齐,家长们也难以分辨好坏,从各大权威机构数据、‘3·15’曝光及家长最担忧的问题看,问题集中在隐私泄露、诱导消费和娱乐内容限制不足三大方面。”小天才手表安全合规总监周裕亮对记者说。

  信息保护有抓手

  该如何强化儿童个人信息与权益保护机制?游女士认为,儿童智能手表预装应用程序,一定要经过父母同意才行。

  “针对未成年人,智能终端的主要痛点是对功能的管控。”《指南》起草人之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对记者说,“无论个人信息、使用时长还是内容问题,都需要家长管控。毕竟现在的儿童智能手表太智能了,功能太多了,有很多不安全的泄露信息或者不良交友的渠道,另外,过多的功能也容易让儿童沉迷上网。”

  “面对问题,促进行业走向正轨,需要制定一个有抓手的标准。”何延哲说,“无论是防沉迷、个人信息保护还是防止过度消费,在对市面上各种儿童智能手表摸排后,《指南》把做得好的功能形成一个集合,再用标准化的语言写出来,然后变成了一个大家共同的参考。”

  据介绍,《指南》结合新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和《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针对儿童智能手表设置了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监护人控制、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等针对性较强的章节;同时强调了监护人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管理,并设置了“监护人控制”专章,从应用安装控制、功能控制、时间控制、社交控制等方面做出细化要求,旨在给儿童智能手表制造商提供全面、清晰、易懂的《指南》,更容易实施落地。

  《指南》规定,涉及信息交互、信息发布功能的儿童智能手表,应设置便利儿童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儿童用户数量超过10万人,宜设置专门的网络欺凌防范申诉渠道(或子渠道);宜设置一键欺凌防护功能,对涉嫌参与网络欺凌的账号进行标注,并纳入分类管理等。

  齐心协力除痛点

  记者在北京新街口新华商厦一家专卖店看到,儿童智能手表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都有。销售人员对记者说,现在的手表和手机一样增加了很多人工智能功能,还有双屏等不同硬件配置,因此价格区间很大。

  “儿童手表附带的功能越来越多,可能孩子会出现攀比现象,比如别人的手表有摄像功能,或者是高端手表,孩子会提出她也想要一个贵的或者有某种功能的。”游女士说,“儿童智能手表帮助孩子建立了社交圈子,但也容易让孩子被社交圈子同化,受大众影响。”

  “家长的核心需求是定位和沟通,其他功能都是辅助的。”周裕亮认为,对解决家长的痛点来说,厂商要做的就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规范产品线。

  家长对于碰一碰等功能的担忧,在何延哲看来也是个拉扯的过程。“比如对碰一碰添加好友设置一个家长控制的功能。家长开启这个功能后,加好友需要家长授权才行。但孩子可能不让家长开、家长不知道有这个功能或者孩子在家长手机上把这功能关掉。”

  “控制功能需要行业统一标准和模式。”周裕亮认为,比如用儿童微信,按法律法规要求,如果用第三方APP的话,小朋友加好友和聊天内容都要审核。这需要厂商自己做一套审核机制,还需要识别不同的厂商和软件,而目前并没有。对家长来说,无论是聊天对象还是聊天内容,其实都需要监控,而由于各家有各家不同的防控策略,第三方应用和厂家标准不一样,就会漏掉一些监控,对内容目前基本上也只能做到一个粗浅的审核。“对于第三方APP,实际上很难管控。”周裕亮说。

  要满足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以及家长监护人放心使用的要求,头部厂家应该致力于同一标准和模式。“目前情况下,购买的时候应多加注意。”周裕亮说,“比如看一下电子产品3C标识、入网证、型号核准,这些资质必须有。由于平台是可以溯源的,保修包换等政策也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