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14日电 题:第25届上影节侧记:光影的齿轮,在上海转动
作者 王笈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正在此间举行。
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影节“初试啼声”;1994年,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定,上影节成为中国首个竞赛型国际电影节。
光影的齿轮,在上海转动。2023年,“与光同行”的上影节“三十而立”了,在绵长的岁月里留下了诸多传奇与故事。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的大扶梯右侧,放置了历届上影节主题道旗。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递给世界的“金名片”
早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与秦怡、吴贻弓等电影艺术家就提出“办个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希望通过加强与各国电影同行的切磋和交流,发展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1993年10月7日晚,第一届上影节开幕,崭新的上海影城迎来1000多位中外来宾,热闹非凡。
导演江平见证了上影节的创办。“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希望上海方面先到欧洲考察比较成熟的相关电影节,办完第一届(上影节)之后,再经协会评估是否可以认定为国际A类电影节。”欧洲考察完,首届上影节筹备办公室“撒开了在五大洲找国际一线艺术家的大网”,最终确定了由谢晋领衔的国际评委会阵容,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强劲”。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也被打动,前来出席了相关活动。
1994年,上影节被正式认定为国际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无数中国电影人为之欢呼。江平至今仍感慨万千:“上影节自诞生起就站在了高起点上,30年来秉承了一贯的艺术性、严谨性、包容性,是上海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5代“金爵奖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齐聚一堂”。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与时俱进的“金爵奖杯”
5代“金爵奖杯”于本届上影节“齐聚一堂”,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迎来“高光时刻”。
上影节的奖项,为何名为“金爵奖”?据上影节初创期工作人员介绍,当年该奖项的名字有过“浦江杯”“申花杯”等多个方案,最后从《诗经》中汲取灵感,选择了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的金爵酒杯,来体现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初代到如今的第五代,“金爵奖杯”从基座到爵杯都已做了不少优化。“金爵奖杯”的创意来自夏商周时期,但采用的酒杯造型是以明代至尊爵杯为母版。最新一代奖杯的爵杯部分按照现代手法进行了简化,基座采用晶石概念,造型灵感取自五行中的“土生金”,寓意为“电影艺术是经过反复雕刻的心血结晶”,同时也便于获奖者端拿。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资深影迷梅海星收藏的上影节票根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展出。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收藏册里的“光影齿轮”
72岁的资深影迷梅海星珍藏了每一届上影节的电影票根和展映片单,在收藏册里“书写”下了属于影迷的上影节“成长史”。
1993年,梅先生在地方海事局工作,下班骑车回家时,总会路过胜利艺术电影院。同年10月8日,他在这家小影院里观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上影节电影《凤凰琴》,票价10元人民币。当时的电影票上还没有“上海国际电影节”字样,只是简单列出了放映的影院和时间。
梅先生并没有想到,上影节会有今天的成就。“排片表变成了厚厚的一本观影手册,清楚刊登了金爵奖入围影片等各种资料;购买电影票不用专门去影城排队了,在网上可以全部买好;展映影院增加到了41家,覆盖上海16个区,连远郊的金山都有了。”
梅先生说,上影节为中国影迷推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通过电影了解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他在上影节看电影,从中年看到老年,越看越“年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