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患者的“生命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疫情期间就医需求
发布时间:2022-05-22 10:4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7258次

  疫情期间,群众就医买药一直是“急难愁盼”问题。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800名医护人员驻守医院,坚守岗位,将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科学区分患者人群,合理设置缓冲区,实施精细化分类服务,为老人、儿童、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坚决保障好疫情期间群众正常就医需求。

  血液透析中心: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大早,血液透析中心主任巴应贵就在为这天要从西宁市管控区、封控区、防范区前来透析的几名患者挠头,电脑屏幕上是最新的西宁市“三区”划分情况表。“不少患者根本不清楚他们属于哪个‘区’,还要根据他们报备的地址再确认一遍。”巴应贵说。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血液透析中心每天依然有100多名患者要来透析,其中老年人占了一半,最大的年龄超过80岁。据了解,透析患者一次没有及时透析,就有可能引起心慌、胸闷,甚至心衰、死亡。对巴应贵来说,疫情期间如何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他的头等大事。

  “上午50多名透析患者,下午50多名透析患者。”这是一直以来血液透析中心的常态。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操作,不仅要确保病人的安全,还要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为此,两班倒的常态在疫情期间被打破。

  “12人四班倒,连班、通班守护患者‘生命线’,今天就有4个从‘三区’来的病人。”巴应贵把他们分成了两拨,一拨在20点到0点透析,另一拨在翌日凌晨1点到5点,中间还要留一个小时进行机器清洗和消杀。

  “这样安排是为了把他们跟其他安全区域来透析的患者分开,医护人员也会全程穿戴防护装备,确保大家的安全。”巴应贵解释说。可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科里有人要加班。自疫情发生以来,血液透析中心仅有的10名护士和两名医生就一直住在科里,加班加点至深夜、超负荷运转早已成为常态。

  产科:“跑步迎接新生命”

  “病房已经住满了,疫情期间产科跟平时一样忙。急危重症孕产妇像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等一个接一个,明显比平时要多。”护士肖海雪一路小跑着说道。

  “在产科,所有人都在跑,从早到晚,根本停不下来。”肖海雪边跑边说,就是好不容易停下来,也是在病房给新手妈妈指导母乳喂养,协助办理出入院手续,整天忙得团团转。

  产科的特殊性在于,分娩到来不分季节不分昼夜。肖海雪说,目前产科病房有将近30个孕产妇,每天要迎接十四五位新生儿的到来。这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一个个小生命为疫情的阴霾带来一缕缕曙光,也给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人手不够,年轻护士挑大梁。”由于科里一部分医护人员被抽调去核酸采集,科室工作量却丝毫未减,去年刚入职的年轻护士马玉婷挑起了大梁。

  产后乳腺疏通、擦洗、接手术病人、打点滴……马玉婷忙得不可开交。疫情期间,院内医护人手紧张,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用。从早上8点接班到18点下班,马玉婷没有休息时间,中间只有短暂的午饭时间可以缓口气。

  “科里年长的护士作息时间都跟我一样,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做到更多。”马玉婷说。唯一不一样的是,马玉婷已经怀孕11周了,前几天刚发现。孕早期的症状让她的脸色有些蜡黄。丈夫来电话反复叮嘱“少跑些”,可是患者和家属一声招呼,她就把丈夫的嘱咐抛在脑后,小跑着赶了过去。

  急救中心:“不能因为核酸耽误病人的病情”

  急救车呼啸而来,这已经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今天的第20次出诊了。一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往抢救室。

  “平时最多八九趟,疫情期间救护车出诊次数最多一天能达到20趟。”急诊外科、急救中心接诊部副主任李琳业说。

  受疫情的影响,白天的急诊大厅里没有了往日的熙攘,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可是一到晚上和凌晨,患者明显增多,“昨天晚上救护车出诊11趟,10名患者收住院,又从外院转入了4名患者。”李琳业仔细地算着出诊量说,疫情期间重症患者明显增多了,而且患者的病情多是危急重的,特别是消化道出血、脑梗的患者明显增加,对急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暴发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有一个原则——“不能因为核酸耽误病人的病情”,尽管这会增加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据急救中心接诊部副主任吴海涛介绍,前两天,他们遇到一名从“三区”送来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急需进行气管插管。即便患者来自封控区,他们也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展紧急抢救,面对可能被感染的风险,仍果断开放患者气道,打开生命通路。

  “哪怕病人是‘阳性’我们也会全力进行救治,这是医者的天职。”吴海涛说。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