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心中流淌的歌 ——我与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0-06-01 03:05:00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王雪梅  点击:294次

屈指算来,到今年4月份,我在农业政策性银行已摸爬滚打了23个春秋。23年来,我同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与祖国金融事业荣辱与共,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收获着辛勤耕耘的幸福,用心用情用笔用力书写着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赞歌。

 

1997年4月初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乡商业银行的县支行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历练了4年多的我,应聘到当时成立还不到半年的漯河市农发行,从事文秘综合工作。那年我34岁。

 

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专门为服务“三农”而设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强弱项、添动能”的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成立伊始,“家徒四壁”,一切从零起步。

 

当时的漯河市农发行,全行仅有18人,内设机构“四部一室”,贷款余额11.8亿元,营业办公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在市区黄河路中段临街2层小楼上“密集”办公,业务几乎全部手工,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小不点”。然而,一张白纸绘灿烂,每个农发行人无视“一穷二白”且简陋的物质条件,都在忘我的工作着,辛劳的付出着,痛并快乐着。就这样开启了政策性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从商业银行的县支行到政策性银行的市分行,不小的层级与行业落差让我一开始在新单位的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要想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工作的“不应期”,就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占有”新单位各类信息资源。为此,我在不到10平方米的白天是办公室、晚上是宿舍的狭小空间里,日以继夜地“贪婪地”汲取着政策性金融的知识营养。不到10天时间,就把我所能找到的、看到的、借到的与农发行相关的各种文件、杂志、简报、信息、规章制度等资料看了个遍。在心里稍有些底儿之后,入行不到两周就开始写“大材料”了。那时,工作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劲,真不知道什么叫累,充满激情,充满力量。

1997年8月24日,为赶写行长在年中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我利用双休日时间连续加班加点20多个小时,当时单位食堂双休日不开火,没办法我就饿了吃几个花生米、啃几口玉米棒子,渴了喝几口白开水,不舍昼夜。就这样,长达25页、1.6万多字的打印文稿于周一上午一大早送到了行长的办公室,行长因远超其预期而惊喜。

 

每年的夏收时节是农发行的业务旺季,也是我一年中新闻写作的“盛果期”。一个夏粮托市收购周期(4个月),我平均发表与粮食收购相关的新闻稿件都在50篇以上。如1997年8月6日的河南日报6版头题发表的《欢声笑语满粮所》和2000年7月15日发表的现场新闻《俺的负担确实减轻啦》;2001年农民日报头版发表的《粮管所里“听”民声》;2010年7月16日金融时报发表的《托市收购四年整,农民增收六亿多》;2012年粮油市场报头版发表的《夏粮收购看金龙》和“农发行视窗”版发表的《为了粮农的微笑》; 2013年农村金融时报头版发表《感受石磨坊》《国储库里收购忙》等;后来的很多稿件还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重点主流网站发表。这些稿件,篇篇凝结“三农”情义,字字浸透泥土芬芳。

 

创业的艰难,不思量、自难忘。2006年11月8日下午2:30,我因连续几个中午都在加班赶写漯河市农发行成立10周年行庆材料,致使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在办公室,是单位同事打120叫来了救护车,把我送到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治疗。即使在住院期间,我仍主动与单位同事沟通,筹划着银企座谈会、行庆文艺汇演等相关事宜;及时与媒体记者联系,策划着10周年行庆系列宣传报道工作。

 

历经“冬”的严寒、“春”的播种、“夏”的洗礼,如今满头银发的我终于迎来了“秋”的收获。在农发行工作至今的23年间,累计发表省级以上各类文章3000余篇,先后7次被总行分别评为全国农发行系统先进工作者、十岗百佳能手、优秀通讯员、优秀作品奖、十佳知识型员工标兵、优秀工会干部,被中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创新成才者称号,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农村金融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并成长为一名处级干部;写作体会曾在新闻爱好者、金融思想战线、农业发展与金融、中国金融文学、农村金融时报等多家报刊分享报道。

 

我所供职的漯河市农发行,在经历了“初创时的全方位支农”时期、“为服务粮棉流通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而履行的专司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时期、“主体业务‘一体两翼’发展”时期、“新时代‘三位一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时期后,完成了凤凰涅槃,实现了浴火重生。经过了24年淬火锤炼的漯河市农发行,已由当初成立时的金融“小不点儿”,华丽转身为漯河金融系统功能完善、手段先进、合规稳健、运转高效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成为支撑漯河“三农”事业发展和食品名城建设的农村金融骨干和主力,在沙澧大地牢固树立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银行”的品牌形象,谱写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华彩乐章。

 

23年间,全市农发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资金668.5亿元。截至目前,漯河市农发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8亿元,较1996年10月16日成立之初的11.8亿元增加126.2亿元,贷款总量增长了11倍。这些巨额的资金投放,保证了全市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支持了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助推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两城”改造,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添加“隐形翅膀”;全力搞好产业扶贫,服务全市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创新信贷模式,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支撑杠杆,其经验得到了农发行总行董事长解学智等领导的肯定与较高评价。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那一朵,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了祖国的江河……”歌曲《祖国不会忘记》中的这段歌词我很是喜欢。回望自己23年来融入祖国政策性金融事业的春夏秋冬、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蓦然回首,感觉自己其实就像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里那朵儿浪花,并甘愿在新时代面朝大海,奔腾不息,春暖花开。

(作者系农发行河南省漯河市分行高级行政副经理 张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