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控辍保学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力争一个学生都不少
发布时间:2020-06-28 03:13: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227次

老师背、妈妈托,30多个台阶,歇两次。9岁的小海婷上学,真不易!

  出生6个月时,小海婷被查出先天脑瘫、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由于家庭不太宽裕,母亲敏富梅说:“娃活着就行,上学想都不敢想。”

  驻青海西宁市湟中区中沟村教学点26年的校长李德基,一直关注小海婷,上门送教坚持了两年。每次老师来,小海婷都早早起床,准备好学习用具,竖着耳朵听那熟悉的敲门声。

  一年级期末,娃考了第一,敏富梅却开心不起来,村里教学点没有二年级,只能去乡里上。“上学来回怎么办?”“老师还会照顾吗?”两口子心里很不踏实。

  “让她每天到我办公室来,我教她二年级全部课程。”李德基说。

  敏富梅偶尔也担心,女儿求学的路会越走越窄。李德基对她说:“将来我背不动了,还有我的同事。只要有我们在,就有娃的课堂在。”

  受传统观念、家庭条件等影响,西宁市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曾居高不下,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穷了,上不起学;不上学,更穷,恶性循环。“西宁市把控辍保学当作教育扶贫的重点工作来抓,确保失学的孩子回得来,复学的孩子留得住,困难的孩子得关爱,坚持的孩子有收获。”西宁市教育局局长王刚说。

  城区学校外来学生流入多,农村学生随父母务工流出多,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广,是控辍保学的难点。西宁市从最难处着手,向最细处发力,通过部门联动动态监测、划片分配任务、责任落实到人、网格化管理等,织密控辍保学大网。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争取社会爱心帮扶,让学校更有吸引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中心学校学生马星,去年曾偷偷跑到浙江打工。老师严永玉联系村里做工作、三番五次去家访。经过多方努力,马星终于回来了。人回来了,心也要留住。老师“开小灶”、同学精准帮,如今,“考大学”成了马星常挂在嘴边的词。

  看到出路、拥有未来,让家长和孩子们有了更多信心。西宁打通初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通道,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家”,也让家长改变了观念,看到了阻断世代贫困的希望。大通县边麻沟村村民高生寿,三个孩子都曾面临失学,后来在政府资助下读完技校,“现在都凭手艺吃饭,再也不用像我一样刨土窝子了。”

  “力争一个学生都不少。”王刚介绍,经过两年多摸索和努力,2019年秋季开学,西宁市义务教育学生开学报到率99.99%,小升初招生率96.87%,辍学学生应劝返592人、已劝返583人,劝返率98.48%,巩固脱贫成果有了更大底气。

  “我的梦想,是当个画家。”采访快结束时,小海婷小声对记者说,眼睛里闪着光。

 

本报记者  刘成友  贾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