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特色产业让奔小康的脚步更铿锵
发布时间:2020-07-07 06:06: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326次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俺家地流转出去了,剩余那点儿地,活儿很快就干完了。村里的韭菜地里一年到头都有活,能挣钱还能锻炼身体。怪好!”5月底的中原大地,太阳热烈,麦田金黄。上午10点,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月庄村56岁的脱贫户陈德伟正在韭菜田里拔草,说到如今的生活,他腼腆地笑了。

  这两年,每到麦收时节,除了在麦地里忙活,平顶山越来越多贫困户的身影出现在韭菜地里、蘑菇大棚里和连片的果园里。近年来,平顶山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了鲁山林果、叶县肉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种植优势主导产业,累计带贫14.5万户。培育农业产业增收示范村100个,实现51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贫困户产业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户均综合受益额达1.76万元。

韭菜地里种出好日子

  仲夏,走进任店镇月庄村韭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韭菜和黄澄澄的麦田组合在一起,生意盎然。任店镇是叶县重要的农业镇,一无资源,二无工业企业,村民多外出务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多次研究,该镇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的发展思路。

  月庄村共有286户1117口人,耕地面积1360亩。2018年,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在月庄村流转1300多亩土地种植韭菜,村集体也入股参与。

  “种韭菜能行吗,卖不了怎么办?”月庄村57岁的脱贫户郑永林心中泛起了嘀咕。他种了一辈子的小麦玉米,深知种一般庄稼挣不了啥大钱。

  韭菜种植过程中要除草、浇地、收割、装车等,需要不少劳动力。于是,他在做好村公益岗位的工作之余,特意到韭菜田里打工,并偷偷算起了账。

  2019年是韭菜田的收获首年。“这是我大开眼界的一年。”种了一辈子地的郑永林见证了“地里生金”的“奇迹”。

  当年,一亩韭菜割了两茬,每茬收2000多公斤,每公斤最低卖两块多,最高可卖5块。一亩地可收60公斤种子,每公斤种子回收价为40元。刨掉种植成本和人工费用,每亩净挣8000元。韭菜能生长3年,第二年又能省出每亩近千元的栽植成本……

  “如果不卖种子,冬天盖棚的话,一年可以收七八茬,一亩地能收获12吨韭菜。”研究所创始人马金海说。当年,该村入股分红高达20%,实现了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受益。

  该所在培育抗病毒种子的同时,探索出了绿色生产模式,于2018年获得了久星牌绿色产品称号。凭着这一称号,他们的韭菜产品快速推向国内市场。

  目前,任店镇36个村庄均已谋划出土地,今年麦收后韭菜面积将从目前的3000多亩扩大到5000亩。今年秋收后,韭菜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预计到年底可增至1万亩以上。

  不久前,任店镇成立了出资总额达2000万元的河南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成员(36个村)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和销售农产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叶县已作出规划,将在任店镇打造一个韭菜市场,将其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韭菜集散地。任店镇相邻的九龙、昆阳和田庄3个乡(街道)今年也开始规模种植韭菜。

  日前,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又建成一排厂房。这是该所投资上马的韭菜深加工生产车间,专门对韭菜进行真空包装,贴上商标后进入上海等地的高端市场。2019年10月,月庄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中国的韭菜看平顶山,平顶山的韭菜看任店镇。未来几年,我们将把任店镇打造成韭菜小镇。”任店镇党委书记顾东辉信心满满地说。

“谁吃谁相中,有货不愁卖”

  临近中午,气温已达35℃,在叶县辛店镇常派庄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小伍还在组织村民浇灌果树。

  “桃子马上就成熟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啊!”村民徐庆伟看地里的7亩桃子“喝”足了水,不禁喜上眉梢。

  2015年,徐庆伟在村两委的号召下种植桃树。2018年迎来第一年丰果期,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果子个头偏小、品相一般,谈好的果商过来一看就走了。

  “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订单‘飞’走,真是又气又急。”去年,他提前着手,除草、剪枝、疏果一样不落,还专门上了有机菌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去年常派庄村举行的桃王争霸赛中,他家的桃子荣获“桃王”桂冠。

  常派庄村位于叶县东南,属浅山丘陵区,与著名的治淮工程燕山水库仅有一墙之隔。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耕地2100亩,共426户18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6人。常年种植传统农作物,虽让村民温饱不愁,但钱袋子始终鼓不起来。

  “既要让环境干净优美,又要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何不‘靠山吃山’发展林果种植呢?”杨小伍开始思考村里的发展之路。

  杨小伍在村民大会上一遍遍地讲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好处。同时,带领200多名群众代表到新野、淅川等地考察。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种植新品种桃树。

  常派庄村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群众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产生收益时集体和群众按比例分红。

  2015年,该村规模种植桃树1700亩,2018年,农户亩均收入超4000元。去年,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亩均收益有望超过6000元。

  一亩地栽几棵苗,一年打几次药,药量多少……65岁的常派庄村村民杨留成家种了4亩桃树,几年下来,桃树种植管理技术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楚。

  “俺村的桃子大部分都是外销,桃子还没熟,订单就满了。为啥?因为俺这桃味道好,谁吃谁相中,有货不愁卖!”种得好,卖得出,能挣钱,这就是老杨心里的好日子。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目前,北京、深圳等地的四家企业正在与该村接洽田园综合体项目,前景十分乐观。

  “我们村的贫困群众现在还有3户8人,今年肯定脱贫。”杨小伍信心十足,“我想把常派庄打造成一个春夏有花、秋冬有果,产业兴旺、近悦远来的美丽乡村,带着群众共同奔向小康。”

“天天能挣钱,充实又幸福”

  “现在感觉可幸福,大棚里天天都有活儿干,天天都能挣钱,高兴!”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龙泉乡草厂街村64岁的脱贫户武敏说起如今的好日子,眼角眉梢难掩喜悦。

  因老伴患有脑血管疾病,导致武敏家一度生活困难,成为贫困户。如今,武敏和老伴一起在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园务工。家里的7亩地也流转给了园区,每年租金5600元,早就脱了贫。

  摘蘑菇,栽蘑菇,捡蘑菇,摆菌棒……“大棚里活儿不断,又不重,计时一天能挣六七十块,计件一天100多,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俺老两口一个月四五千呢!”武敏说,今年家里又新添置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自己有钱花,还能帮助孩子们。”

  武敏务工的蘑菇大棚属于河南省鑫瑞隆农业种植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专业从事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是一家集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技术服务+回收”的龙形链条为带动,以香菇生产为主导,花菇为辅助,设计年产鲜菇2000吨。

  “我们园区大概有五六十万棒菇,一棒净利润可以达到5元,一年收益就可以达到300万元左右。”据河南省鑫瑞隆农业种植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霍建相介绍,目前,他们在草厂街村食用菌产业园建有9个大棚,可解决数十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每亩800~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0多亩。

  目前,龙泉乡食用菌产业集聚园集聚规模初步显现,全部投产后年产量达4400吨,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

  新一轮建档立卡以来,平顶山市共实现8.8万户、31.6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502个贫困村出列,国定贫困县鲁山和省定贫困县叶县如期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7.8%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特别是在贫困人口减贫方面,全市年均脱贫5.3万人。2019年,平顶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7元。贫困群众不仅脱了贫,更是脚步铿锵地奔向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