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1989年,

一匹军马以连续行程1.6万公里

和穿行海拔5231米,

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这是完全由中国自主培育的优良军马,

而它的故乡,

来自于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马场……

培育特别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军马新品种

信物讲述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丹马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日明介绍,这是1949年8月1日,毛泽东同志发给第一野战军的一封电令。电令中提到的山丹军牧场,就是今天的山丹马场,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开始培育军马,山丹马场在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几经沧桑。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山丹马场,从此,以这封电令为起点,山丹马场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微信截图_20211027112316.png

骑兵曾被称为“兵种之王”。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战场上利用品质优良的军马和素质过硬的骑兵快速完成奔袭、扫荡等作战任务,给中国军队和百姓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共中央意识到战马和骑兵在当时作战条件下的重要性,并开始着重培育自己的骑兵部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的骑兵部队已扩编至20万人。

而要让新中国真正做到“兵强马壮”,品质优良的军马至关重要。

1949年,在接到毛泽东的电令后,第一野战军迅速派出部队接管了山丹军牧场,并开始在这片总面积2192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为国家培育马匹。

然而,当时的马场满目疮痍,全场共计9763匹马,大多是躯长体矮的“土种马”,在奔跑速度、耐力、战力等方面均达不到用马单位的要求,马种改良工作迫在眉睫。

1953年,在自身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山丹马场花费“巨资”从国外引入了两匹名贵的种马。然而,种马对山丹马场的饲养环境无法适应,最终患病倒毙身亡。

尽管遭遇重大打击,但马场没有就此放弃,在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工作后,山丹马场,再次引进了更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的苏联顿河种马。

在经过30多年的艰辛培育后,一种品质优良、遗传性稳定、“特别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军马新品种”被培育了出来,它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山丹马”。

微信截图_20211027112338.png

体形匀称、粗壮结实的“山丹马”迅速在军马中脱颖而出。山丹马场共计出场军需民用马匹和骡子21万多匹,为军事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古老的马场迎来一系列改革

信物讲述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丹马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日明说,1949年的这封电令,驱策着我们不断前行,一代又一代“牧马人”艰苦奋斗、爬冰卧雪,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骑乘“山丹马”,走遍祖国的边防哨所,为国家和人民保驾护航。1976年,唐山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山丹马场向灾区紧急捐赠4000匹“山丹马”和骡子,在救援物资运输和灾区重建工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走过千年历史的山丹马场将迎来新的挑战。

微信截图_20211027112349.png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防军事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铁马”代替军马的趋势不可避免。

除此之外,由于祁连山的气候变迁、超载放牧等原因,山丹马场及周边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效能减弱等环境问题。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山丹马场开启了一系列改革——

作为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的山丹马场,主动退出耕地7.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2万亩,共牧区禁牧更是高达105万亩。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历了转型“阵痛”之后,2001年,马场实现由军队保障性单位向社会化企业的全方位转变。

此后,山丹马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计划,将牲畜从草原向农区和棚舍转移。并形成了现代种植、特色养殖、高原生态食品加工、草原生态旅游等多个产业支柱。

微信截图_20211027112405.png

2019年8月2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山丹马场视察祁连山生态保护整治与修复工作,以及生产经营发展、民生改善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

延续山丹马场的绿色和美丽

信物讲述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丹马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日明说,70多年前,一封电令开启了山丹马场的使命,此后,我们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守信念,不断扬鞭向前。今天的山丹马场仍在不断探索产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发展之路必有艰辛,

但是这群“牧马人”

不会让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

皇家马场被历史淹没,

将努力延续山丹马场的绿色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