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马球的发祥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马球在古代并无统一固定称谓,古文献中常以击鞠、打毬、击球、会鞠、走马击球等称之。古代中原击鞠、打毬等并不是专指马球,但本质上都与马球有深层联系,史书中亦是相互通称。其延伸还指驴鞠、步鞠。
马球在唐时期是项成熟的运动项目,风靡于贵族阶层是中国马文化的缩影。马球顾名思义是骑在马上挥杆打称击鞠、球戏、打球、波罗球等。唐朝时期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市的兴起促进文化的繁荣昌盛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马球运动在唐朝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除是项高雅、有趣、富挑战性的娱乐活动更是种文化载体、是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活动。作为娱乐活动项目,可供皇室贵族们消遣,也能用于普通百姓们健身娱乐,马球手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作为文化载体,打球所穿的球服,球场所演奏的音乐等;以及球杆及马球的制作等手工艺的发展水平都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作为军事活动不仅能提高作战技术还能提高军队气势,振奋军心。
当时打马球的场所被称为鞠场,周长约千步左右;宽敞、平坦、坚实、洁净。马球场三面围以矮墙防止马球滚出,一面建讲武榭之贵宾看台。唐代的马球场周围大都建有亭、台、楼、榭等似看台的建筑。
唐马球场之球门分单门、双门,单门为设在木板墙下一尺大小的洞穴后有绳网;双球门设在两边之两根相距数米的木柱,柱头刻龙头,柱子插在莲花形的石柱础中。双球门赛法以击入对方球门次数多少决定输赢。
马球场地为宽阔的广场,唐代时马球场大致分泥地、草地、沙地等三种。
泥地马球场:采用经细筛的泥土,反复夯打,滚压而成。
草地马球场:“球场新开向东苑,一望晴烟绿莎软”是对草地球场的真实描述。
泥土马球场久而不用,其上生杂草而形成。草地马球场是一种天然的,沙地球场则是泥地马球场地的一种。
泥土球场易尘土飞扬、草地球场球的滚动速慢,后均由油面球场所代替。
油面球场为将泥土中调入动物油脂经夯打滚压拍磨成平整光洁的马球场地。大明宫内设四处球场;麟德殿、中和殿、清思殿、飞龙院球场。大明宫毗邻的东内苑有三处毬场;左神策军、右龙武军、龙首池南毬场。西内苑三处毬场;禁苑梨园、西内苑右神策军毬场、含光殿毬场。
除宫廷毬场外,贵族、官员也在各自府邸建马毬场,宣宗为诸侯王营建雍和殿马毬场。中宗驸马杨慎交在靖恭坊、文宗司徒兼中书令李晟在永崇坊都自筑马毬场。以及十六王宅球场、御马坊毬场、球场门毬场,华清宫苑御用马毬场宫廷球场长120米、宽50米,虽不大但质量考究“平望若砥,下看如镜”球场不能有草。
唐代宫中马毬场主体建筑为打毬便殿;形制特别马毬场被称之“司马墙”矮墙所环绕,可挡击出界外球及防止球跑得过远。矮墙即边界墙有石砌、土垒、锦缎装饰,以锦缎围成的矮墙可避免人与马受伤,也使球场建筑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