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大”关口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1 06:29:51  来源:央视网  作者:admin  点击:5445次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必须跨越长期性的常规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战略考量,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化解“三期叠加”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严峻挑战,我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检验发展成效的标准,阐明了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国经济发展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围绕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发展难题、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目标完成,一批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出清,重点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迅速成长,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和重要抓手,推动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均衡向高水平供需均衡跃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总书记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就会“琴瑟和鸣”;处理不好,经济发展就会“孤掌难鸣”。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大深化改革开放力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国内经济的循环畅通和强有力的经济韧性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和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经济的循环畅通能够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向国内聚集,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张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