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发布时间:2020-06-04 20:51: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方云伟  点击:324次

(关注三夏·图文互动)(1)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王连杰在观察麦粒(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关注三夏·图文互动)(2)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王连杰驾驶收割机收麦(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新华社郑州6月4日电(记者  宋晓东、韩朝阳)   夏收时节,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麦浪滚滚,金黄一片。皮肤黝黑的王连杰站在田埂上,手持对讲机,时时调动4台收割机田间作业。别看王连杰刚过30岁,他已是夏收“战场”上的“老将”。

  1989年出生的王连杰从事农机服务行业5年,他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农机手,王连杰从小常跟父亲走乡串村割麦子。“那时候收麦真累啊,又热又脏,坐在农机上,不一会儿满脸汗水混着灰尘,脸上像糊了层泥。”王连杰说,“收完一季麦,俺爸能累瘦十多斤,可他还说比镰刀割麦子轻松多了。”

  看惯麦收辛苦的王连杰有一股倔劲儿,读书时硬是选择了农机专业,毕业后考虑再三,还是回到家乡河南郸城。2015年,王连杰接过父亲开了多年的农机,成为中原麦田里涌起的“后浪”。

  “很多人说干农业没前途,但我觉得大有可为,不是这个行业没前途,而是要看你会不会干,用不用心干。”王连杰说。回到农村后,王连杰看准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是农业的发展方向,他瞄准农业社会化服务成立农机合作社。凭借专业知识和一股闯劲儿,王连杰不仅购置技术先进的农机,引入农机调度系统,还在经营上打破常规,采用合作分红模式,实现了轻资产发展。如今,他的农机合作社已有15台联合收割机和16台拖拉机,并在省内外打开了市场。

 

(关注三夏·图文互动)(3)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王连杰驾驶收割机收麦(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关注三夏·图文互动)(4)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王连杰打电话咨询收割机水箱清理注意事项(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麦收时节,王连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手机App调度他的“铁牛战队”。“大家对共享单车很熟悉,殊不知,农业也有共享模式。”王连杰打开手机上一款农机调度App,合作社里所有农机的实时位置、运行状态及各地割麦需求一目了然,“过去说麦收像打仗,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兵荒马乱’,现在有了信息支撑,很多工作都能提前安排,我父亲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像王连杰这样的麦田“后浪”正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涌现,记者在田间地头不断碰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年轻“新农人”。

  夏收时节,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农业主管王慧阳一大早就开始调度农机“备战”麦收。32岁的王慧阳是“农场三代”,专业院校毕业后已从业12年,调度30余台收割机和数十辆运输车辆对他而言“轻车熟路”。

  “前两代人种地是为了吃饱饭,我们这一代人种地是职业选择。”王慧阳主要负责农技推广和农机管理,“统一品种布局、技术规程、机械调度、农资投入、绿色防控、品牌销售,让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统一、井然有序。”

  把乡村麦田打造成“露天工厂”是麦田“后浪”们常常提起的话题。“耕、种、管、收都有统一标准,以播种为例,播种的密度、深度、间距,每道工序都有标准。”河南文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阳市宛城区托管4万亩耕地,大田生产由刚入职两年多的“90后”副总经理田凯主管,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他能带领一群“老把式”干农活的底气。

  “我觉得自己就是新型职业农民,我很认可这个身份,传统农民凭经验、凭力气种地,我们凭技术、靠管理经营农业,由拼气力转向拼智力、拼技术、拼管理。”田凯说。

  对王连杰、田凯等麦田“后浪”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渐渐远去,苦卖力气谋求温饱早已不是他们的追求,他们正在麦田里汇聚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重绘农业生产新图景,同时,也在“土里刨金”,追求幸福生活。

 

(关注三夏·图文互动)(5)麦田“后浪”的农事新说

  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王连杰(右)与农机手沟通收割计划(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