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关巴村的农田里,第一驻村书记马承明走在田间检查冬小麦生长情况。连日来,关巴村村民抓住雨后墒情,抢时播种冬小麦,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关巴村地处黄河谷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有利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但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足以养活全村人口,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陆续外出务工,村内留守的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部分家庭耕种土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023年6月,47岁的马承明被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选派到关巴村开展帮扶工作。“那时我在思考,村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地,我们又能为村民做些什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马承明向记者回忆。
化隆县甘都镇关巴村第一驻村书记马承明和村民在田地使用播种机种植冬小麦。李昌慧 摄
此后,马承明利用周末闲暇时间,驱车穿梭于西宁市农机企业,搜集各类资料,了解掌握农机销售、使用等方面的信息。最终,将一份《关于化隆县甘都镇关巴村乡村振兴农业机械设备捐赠的建议书》上报到结对帮扶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从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农业设备的选择、项目产生的效益以及后期的运行管理等方面详细描述。
很快,马承明的提议得到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支持,并迅速落实资金42.27万元,他全资购买了农用拖拉机、翻转犁、旋耕机、播种机等8类农用机械设备。经过初步测算,该套农用机械的使用,每年能为关巴村农民节约种粮成本9.8万元。
投入使用的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就为秋时的耕种提供了有利条件。秋种前,村民对农田深耕旋耕,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促进小麦抗寒、抗虫病能力,还让秸秆还地,用田养田,做到“藏粮于地”。
“今年,我们计划种植冬小麦120亩左右,种的品种是‘青春533’,依托于捐赠的全套农机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种植成本,让农户们轻松种植、高效增收。”在农机旁,马承明介绍。
在保耕地上做实事,在粮食产量上下功夫。马承明将冬小麦种植工作与撂荒地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等结合起来,按照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采取集中种植、统一管理的模式,提高冬小麦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水平,切实做到小麦增产增收。不仅让农户有实实在在的土地收益,还能在外安心务工。
一片麦地承载着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期盼,关巴村播下的粒粒种子,如同播下点点希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