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湿地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视点)
发布时间:2022-01-09 12:45:57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7528次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调节水文、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出台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第三届特别缔约方大会近日发布消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确定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公约》现有172个缔约方,其宗旨是通过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各方携手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生态屏障。

  南非——

  重视保护淡水资源

  圣卢西亚湖两岸,芦苇在风中摇曳,河马在湖里嬉戏。远处,森林、灌木丛、湿地和草地等植被交错分布,这里便是南非第三大国家公园——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

  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总面积约32.8万公顷。上世纪末,这里的湿地面积迅速减小。公园工作人员锡安·巴克尔告诉记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原生松树林被砍伐,而用于造纸的桉树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桉树生长耗水量大,导致区域内地表水骤减,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园专门成立护林队,砍掉桉树超过万亩,以涵养水源。经过努力,湿地恢复效果逐渐显现——消失的小溪和瀑布重现,河马、犀牛等动物又回来了。

  据南非国家生物多样性协会统计,南非约有湿地11.4万个,面积约927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7.6%。其中,27块湿地跻身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约57万公顷。如今,从西南海岸的桌山国家公园、花园大道国家公园,再到东北部的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已成为南非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约翰内斯堡市郊的麋羚湖地区是一处内陆湿地,距离城市只有约40公里。随着附近居住人口增多,城市污水和固体垃圾排放量增大,水葫芦、绿藻等时常泛滥。为保证生态平衡和水源质量,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政策法规方面,依据《农业资源保护法案》《水资源法案》等法律法规,对周边企业等排放污水强制执行三级水处理方案,即所有流入麋羚湖的水必须经过三道水体净化程序,不达标的企业必须搬走。在环境教育方面,当地环保组织将麋羚湖地区作为中小学生态保护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及家长来此学习,参与不同项目的保护研究。

  南非还通过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提升其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西开普地区的企鹅岛、海豹岛及赫曼努斯沿岸湿地区域已发展成为热门旅游地,相当一部分旅游收入由政府统一调配,专项用于生态保护工作。“湿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及时监测人类活动对海岸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调整应对之策。”锡安·巴克尔说。

  韩国——

  推进湿地修复制度化

  韩国西海岸和南海岸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但据韩国海洋水产部2018年调查,全国滩涂面积比1987年减少了22.5%。

  位于韩国南部闲丽海上国立公园内的李落祠滩涂,是清白招潮蟹、红枣耳螺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每当清白招潮蟹进入繁殖季节,其白色大螯铺在泥滩上,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前些年,由于沿海区域过度开发,这里的生物数量急剧下降。

  2016年起,当地开始采取系列措施修复滩涂:逐步拆除废弃的防波堤等人工建筑物,安置防止沙子流失的设备,修建农耕机械专用路以减少随意碾压,在滩涂上种植盐生植物用来稳定生态系统。公园还规定,在部分时段禁止游客出入滩涂保护区。滩涂生态随后开始逐步好转,至2019年,清白招潮蟹数量增加了约6倍,栖息地面积增加了5倍左右。

  近年来,韩国政府努力加强对滩涂的修复和保护。2009年,政府制定出台了滩涂修复计划; 2015年韩国海洋水产部发布了“通过修复使滩涂资源化的综合计划”;2019年又出台了《滩涂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管理和修复法》,将滩涂管理和修复工作制度化。自2010年以来,已经进行了10多处滩涂的修复工作。

  顺天湾湿地保护区是韩国最早列入《湿地公约》的沿岸湿地,随着其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大幅增加,当地也开始担忧湿地环境可能遭到破坏。为此,湿地与生态旅游专家从2007年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顺天湾管理方案研究,提出了有关湿地复原和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根据方案,从顺天湾湿地到内陆地区依次被划分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缓冲区、过渡区和城市中心区。后来,又在过渡区和城市中心区之间建成顺天湾国家园林,成为保护湿地、预防破坏的“生态墙”。

  德国——

  兼顾保护与发展

  每年10月至11月,在德国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里,渔民卢茨·齐默尔曼都很忙碌,一箱箱精心饲养的鲟鱼幼苗被投入奥得河。10多年来,在欧盟支持下,该国家公园已经累计放归超过200万尾幼鲟。

  这项鲟鱼种群恢复计划,是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实施的多项湿地生态保护措施之一。作为德国唯一的洪泛区湿地国家公园,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有超过160种鸟类、54种哺乳动物、49种鱼类栖息于此。每年春季和秋季,超过10万只天鹅和野鸭,以及1万只鹤和其他候鸟会选择下奥得河谷作为休息和越冬区。为了给这些珍稀水禽提供良好的湿地环境,公园将其筑巢地点设为特殊保护区,及时监测报告,禁止人为干扰破坏。

  德国于1976年加入《湿地公约》,同年颁布了《联邦自然保护法》,包括湿地在内的11种自然保护地被列入法律保护范畴。如今,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1.5%,其中国际重要湿地35块,总面积约86.93万公顷。

  除了国家层面立法外,德国各联邦州负责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实际个案立法和管理。以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为例,勃兰登堡州特别制定了《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法》,就保护该区域平原景观和生态环境、维持水体及河流自洁能力,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等做出详细规定。公园将所辖土地实行分类管理,一类土地绝对禁止开发,二类土地允许一定的放牧等农业活动,但必须保持原始地貌和水道。要求这些土地禁止变更用途、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禁止追逐和捕杀野生动物等,对于违法行为,最高可处以5万欧元罚款。

  得益于保护与发展兼顾的政策,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逐步发展成勃兰登堡州知名的有机农业产区。在国家公园内,30个养殖场使用了约4700公顷草地,牛、羊等饲养规模被限制在6500头左右。公园方还和养殖场签订了自然保护合同,每年可获得近85万欧元的支持资金,用于生态草场繁殖和维护。

  公园还开发了多条旅游线路,包括200公里的景观步道、52条自行车骑行和越野徒步线路以及3条登山线路。每年吸引超过15万游客,带来上百万欧元的旅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