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沙到绿野
发布时间:2022-01-24 09:5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701次

用网状的草方格防风固沙,涵养水分。

为每一株树苗浇水保活。

昔日的沙地已经长出成片的树木。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沙地分布区面积约9900万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占沙地分布区面积一半以上。历史上,科尔沁沙地曾是一处林草植被蓊郁繁茂、湖泊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景色秀丽怡人的好地方。18世纪初,清政府向该地区大量移民,恣意开垦沙质草原发展农耕经济,致使大量原生植物和珍稀物种遭到破坏,表土松动,沙漠活化,形成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并且逐渐扩展蔓延,草原荒漠化愈演愈烈。

科尔沁沙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治理。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之中,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当地林草局总结并确定了“造封飞结合,以封育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方针,并根据不同立地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治理和建设模式。在平缓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流动、半流动沙地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区推行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

通过大规模、持续和系统的治理,这里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清新的绿茵,由于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如今的科尔沁沙地,局部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也逐渐形成。过去在沙区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也回到了故地栖息繁衍。科尔沁沙地整体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