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盐碱地综合利用多方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4-05-10 20:25:0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812次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要求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近日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一年来全省认真贯彻总书记考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把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战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科学谋划、精准实施、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在多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河北省利用4个月时间(2023年7月至2023年10月),对遥感确定的47个盐碱地县进行田间核验,对其中盐碱地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35个县进行了统计汇总,完成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评价了盐碱地等级,研判了排灌能力不足和耕地地力偏低等耕地提升障碍因素,明确了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措施。

  开发推广适宜品种。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旱碱麦创新团队、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旱碱麦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构建苜蓿品种资源耐盐性鉴定技术,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鉴定平台。在沧州和唐山分别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平台,完成全省盐碱地种质资源收集。

  从全省101个耐盐碱作物品种中,筛选出旱碱麦品种6个、耐盐水稻品种4个、耐盐碱高粱品种2个、耐盐碱杂粮品种6个、耐盐碱苜蓿品种2个、耐盐碱玉米品种4个,耐盐碱向日葵品种1个。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11个旱碱麦新品系进入省级品种审定程序,新审定了“沧麦16”“沧麦17”“沧麦18”等3个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

  改造提升盐碱耕地。根据地理区位、土壤因素、气象条件和盐碱成因等,划分为沧州滨海区、唐秦滨海区、坝上内陆盐碱区和黑龙港低平原盐碱区四大盐碱区,明确各区主攻方向和技术措施,分类推动盐碱耕地改造提升。

  在黄骅、海兴、曹妃甸、沽源等13个县(市、区)完成18万亩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增施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旱碱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技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盐碱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通过田块整治和培肥地力,耕地灌排能力明显改善,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平均降低0.05,耕地质量年均提升0.13个等级,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

  扎实推进粮经饲统筹。对轻度盐碱地,以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目标,重点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大豆、玉米等耐盐粮食作物种植;对中度盐碱地,重点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以生态保护为主,重在发挥生态效益,重点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养、设施农业。

  沧州市2023年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旱碱麦亩产达245公斤,比2022年增加7.6%;在重度盐碱地上构建了“田菁翻压+生物有机肥”生物强化改良技术。渤海新区黄骅市在中度盐碱地上应用“盐碱地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技术,土壤含盐量降低45.5%,有机质含量提高18.6%,粮食产量提高40%-50%,氮肥减量40%-60%,实现了改土培肥、增粮增草和减肥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