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随着“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但治沙只是手段和过程,将防沙治沙、国土绿化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科学合理发展沙产业,拔掉沙区穷根才能实现多赢。
沙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沙治沙并不是要治理所有沙漠,而是防止荒漠化,治理沙化土地,不断探索“人沙共存”“沙为人用”的相处之道。从半个多世纪前的“沙进人退”,到重点治理区逐渐实现“绿进沙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荒漠化的“防”和“治”说得较多、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在实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今天,适度、合理地发展沙产业,把沙区资源用对、用好,让沙漠为人类创造财富,激发持久治沙的内生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科学合理地发展沙产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2022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明确提出要“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将发展沙产业上升到国家高度。发展沙产业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提高沙区群众收入,更要有效遏制沙漠化。因此,发展沙产业必须要适度有序,要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
其次,沙化区域水资源相对缺乏,在沙化土地治理与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承载力。沙产业发展应以水定产,积极培育和发展沙区节水型种植业,以及循环用水型沙产品加工业,开展经济林果、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植物等加工。以水循环利用和沙区生态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发展沙区旅游业、康养业等。
最后,发展沙产业还需创新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尤其是民营力量参与。部分省(区、市)相继出台了鼓励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其中。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等沙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
沙产业使防沙治沙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产业,将为沙区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