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今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两个“热词”,为绿色低碳转型实践带来了新变化。本报记者围绕相关话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
中国环境报:如何理解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何强调“全面推进”?
黄承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题中之义、重要目标。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语境下理解,“全面”就在于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既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也是发展观、文化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克服实践中单纯就环境论环境、就生态论生态的狭隘生态文明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要融会贯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如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我国存量环境历史问题的根本之策;而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在更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之策。
中国环境报:如何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
黄承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大科学论断,这既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又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补充了新内容。强调加快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深刻意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所依靠的战略性、根本性、变革性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在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孪生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竞合机制,即越发展越保护、越保护越发展。这种既“闭合”又“竞合”的双通道机制,是对工业文明发展和保护“二元悖论”的扬弃。
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创新。要在生态化的技术、生态化的全要素生产率、生态化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对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能源问题进行绿色革命。
中国环境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给各地带来哪些机遇?在实践中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
黄承梁: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特别是由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如数字经济、低空产业等,毫无疑问,都会给各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巨大的历史性机遇。但另一方面,我以为,新质生产力不等于抛弃传统生产力,相反,对国民经济具有命脉作用的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走绿色、低碳、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就要求各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尤其要运用好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也要解决好“先立后破”的问题,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支撑性作用,把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简单对立起来,“一刀切”式地或者任性不科学地摒弃传统产业;也不能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忽视其可能带来的隐性环境问题,只顾局部和眼前而不顾整体和长远。比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要充分考虑全面解决电池报废、设备淘汰等“二次污染”问题;又如,要关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据中心的巨大能耗以及电子废物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资源安全的严重威胁问题。
总的来看,各地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独特优势,把握好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突出省域特色。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在保护好“中华水塔”国之大者上有新突破;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同时又必须把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压倒性的任务;山东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走在前,持续释放动力活力等。各地做好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就是在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