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重点海域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9200公顷
发布时间:2024-06-11 21:07:5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1376次

  今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我国在海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进展。根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国三大重点海域(渤海、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邻近海域)已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约92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约110公里,治理互花米草约3800公顷。2023年,三大重点海域近岸水质优良比例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升8.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截污治污,还海岸线以水清岸净

  我国作为拥有约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约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海岸线的生态安全关系重大。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试行)》提出,成为美丽海湾需要满足岸线保护情况等5项核心指标。

  “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关系国家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沿海地区民生福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曹可介绍说,“当前,87.17%的海域开发利用位于岸线向海10公里范围内。近岸人为开发和排污压力使重点海湾河口水质改善难度大、不稳定、易反弹。”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曹可介绍说,近年来,我国从海面治理、岸滩治理等方面发力,加强海洋垃圾污染治理,实施垃圾源头管控和岸滩垃圾清理工程,大幅减少岸滩和海漂垃圾。“很多地区开展海漂垃圾清理和清洁海滩行动等,加强陆海统筹和河道综合整治等工作。”

  福建省厦门市成立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按照“全收集、全处理”要求,实施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行动;持续强化海漂垃圾清理,组建市海上环卫站,对全市海域实施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实现海上收集、陆上处置。

  通过海上打捞、滩上捡拾,厦门海漂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海漂垃圾的分布密度从2020年的240.38平方米/公里下降到2023年的96.63平方米/公里。

  2019年,海南省海口市启动蓝色海湾生态整治行动,全面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实现海岸带垃圾清除率100%。2021年和2022年,海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达100%。

  2020年以来,广东省财政统筹安排4.85亿元用于近岸海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陆源入海污染治理等,提高污染源排放控制、入海河流水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2022年,广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9.7%,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水质目标,全省27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通过严格监管入海排污口、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活动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万余个,完成整治1.6万余个。

  生态修复,让海岸线更加美丽

  美丽的海岸线有时非常脆弱。风暴潮、海平面上升、海岸采砂、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海滩植被的破坏等,都可能造成海岸侵蚀灾害。以海南岛为例,约50%的砂质海岸因侵蚀而后退。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曹可介绍说,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应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减少人为扰动,推动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曹可指出,“十四五”时期,应严格实施围填海管控、自然岸线保有率、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加强湾内自然岸线及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开展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河北省秦皇岛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已经连续5年以上稳定保持优良比例100%。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曹现锋介绍说:“2018年以来,我们综合运用‘覆植沙丘—滩肩补沙—人工沙坝—离岸潜堤’的海滩静态平衡生态修复措施,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养滩模式寿命短、海滩自营力丧失及养滩工程与生境保护之间的矛盾。”5年间,秦皇岛市共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2个,投入资金近9.7亿元,累计完成岸线修复33.361公里、湿地整治906.93公顷。“这些工作有效减缓了秦皇岛市砂质岸线侵蚀和湿地退化趋势,恢复了重要海滩和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推动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与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共赢发展。”

  近年来,海南省印发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与行动方案,并出台生态修复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一体化”保护、“一盘棋”修复。2019年至今,中央和海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5.8亿元,在全省实施9个中央资金和13个省级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海南省累计整治和修复海岸线127公里,全省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过持续综合整治,湾长沙细、椰树成林、珊瑚斑斓的自然景观成为三亚湾的标志性“旅游名片”。

  厦门市开展沙滩修复工程,先后完成鼓浪屿东岸人造沙滩试验性铺沙工程、观音山人造沙滩、天泉湾修复工程等一系列沙滩保护与修复工程。

  同时,厦门市出台滨海岸线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基岩、沙质及公众亲海岸线,建立科学滨海岸线保护体系。2022年,厦门市自然岸线长度为17.38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定保持在53.29%,与2020年持平。

  治管并重,让美丽海岸线绵延不绝

  “为确保美丽海湾建设的质量和成效,还要建立常态化、智能化的监测监管机制,及时掌握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推进目标实现。”曹可介绍说。

  一些地方在实践中采取的举措可圈可点。

  辽宁省葫芦岛市实施《2023年海域使用动态监测实施方案》,持续提升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监管能力;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制定出台《葫芦岛市农用反光膜管理暂行规定》《葫芦岛市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葫芦岛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加强入海河流污染防控工作;建立加密监测机制,新设置水质加密监测断面36个,实时跟踪监测,用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发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机制。

  “2019年以来,秦皇岛市陆续颁布实施了《海岸线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曹现锋介绍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等多部门持续开展“碧海、净土”联合环境执法,全力推进入海河流沿线村庄纳污坑塘、黑臭水体、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重点治理任务,陆海统筹治理成效显著。“同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浮标等技术手段,全面加强赤潮、绿潮、海上油污等海洋灾害监视监测能力。”

  2023年,海口市印发《海口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2025年年底前,将形成美丽海湾建设、评估、宣传长效管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众临海亲海幸福感。

  浙江省洞头诸湾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限等方式,共吸引1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沙滩、码头、养殖渔区生态修复。“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成功获批进入国家项目库,成为全国首例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

  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采用,坚持治管并重,形成长效机制,我国的海岸线将更加美丽,绵延不绝。

  专家声音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曹可:

  将美丽海湾建设纳入全域美丽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充分发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湾作为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的优势,通过美丽海湾建设,挖掘和培育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

  全球变暖与海洋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当海水的温度较高时,也可能产生海洋热浪,并给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养殖业等带来灾难性影响。

  国际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李熙晨:

  全球海洋增温还伴随着海洋热含量的增高以及海洋热浪事件的频发。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海洋热浪变得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这些海洋异常升温现象可以刺激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得海洋中氧气含量下降,导致大量鱼类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