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旅游旺季,来浙江游玩的游客无不赞叹浙江的美,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村,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
然而,如此诗画般的美景也曾蒙尘。20世纪8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浙江,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也率先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面对高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谋划部署生态省建设,并于2004年把“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载体抓手,率先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
20年来,浙江先后实施了5轮“811”行动,建成了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接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脉相承,向“绿”而行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如今秀丽的钱塘江,其流域水污染一度十分严重。2004年初,钱塘江60%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江面上到处是水葫芦,群众意见很大。
历经半年调研、规划、部署,2004年10月,“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在浙江拉开序幕。“8”指浙江的八大水系;“11”既指浙江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浙江省政府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包括黄岩化工医药基地、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等。
首轮“811”环境污染整治3年行动,针对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狠踩下了刹车。2008年,“811”环境保护第二轮3年行动启动。此时的“8”已演变成环保工作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1”则既指当年提出的11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也指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随着6年两轮“811”行动的实施,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到投入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2011年,浙江开启了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转为立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来,推动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6年,第四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启动,通过开展绿色经济培育、节能减排、“五水共治”等11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目标。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2023年以来,浙江部署实施了第五轮“ 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深入实施 8个专项行动、积极打造11个先行品牌,推动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
“每一轮‘811’行动有不同主题和内涵,但工作内容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三生融合”,逐“绿”同行
衢州,钱塘江南源,江水复清,今非昔比。乌溪江穿过沈家经济开发区,清澈见底,两岸草木繁茂,水鸟纷飞。20年前,这里的化工企业废水直排入江,周边和下游群众苦不堪言。
乌溪江边,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见证了种种变迁。厂长兰季丰在这里工作了22个年头。
“最早,处理厂集纳园区49家化工企业的污水,后来衢江区壮士断腕,将这些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搬迁,2013年通过‘五水共治’截污纳管,处理厂集纳处理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的污水。”兰季丰感叹。如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乌溪江的水也越来越清。
污水处理厂往西约10公里,就是衢州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当年从沈家经济开发区搬迁企业之一,这家公司为废水处理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预处理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我们抓住搬迁的契机,更新环保设备、改进工艺水平,实现了提质降本、转型升级。”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双土说。这些年,公司还自主研发多项提取技术,从废水中提炼硫酸钾、苯酚等化工原料,真正做到对原料和副产物“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很多国内同行因为解决不了环保问题而难以生存,我们不仅能处理还能产生效益,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杨双土说。近年来,公司产值翻了四番,核心产品对羟基苯甲酸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
整治环境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浙江绿水青山越建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先后实施5轮“811”行动,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山水田湖草海一体化治理,推动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污。
与此同时,浙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有效使用制度。深刻重塑城乡环境,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生态变“绿”,生产逐“绿”,也在推动着生活向“绿”。大力传播培育生态文化,率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社会新风尚。
攻坚克难,追“绿”前行
看扎染、喝糖水……今年以来,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金华义乌李祖村,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感受美丽浙江建设的生动实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坦言,当前,美丽浙江建设正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攻坚期、压力叠加的破题窗口期、增进福祉的质效提升期、突破瓶颈的变革攻坚期。浙江既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等共性问题,也要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风险容忍度更低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水、异味等问题,浙江加快补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2021年以来,全省共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城镇生活小区2396个,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289.5万吨/日,完成1000余个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县县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
此外,浙江不断将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向海洋拓展,将攻坚任务从“浅水位”推向“深水区”。
位于温州平阳的南麂列岛诸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去年被评为全国美丽海湾。浙江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始于三年前。2021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控制、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省上下同向发力,到去年年底,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历史最高水平。
从海洋污染防治到绿色低碳发展,浙江把生态环保难题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在宁波市镇海区,一家钛白粉工厂曾因露天堆放红石膏、未落实防雨防渗措施,被群众投诉举报。当地没有止步于举报处理,“我们利用堆场红石膏回填围垦区域,节约土建材料使用费约0.54亿元。”钛白粉工厂负责人说,通过科研联合攻关,新产的红石膏还能100%资源化利用于企业年产60万吨的水泥缓凝剂项目。
2021年以来,浙江新增30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并计划通过3年时间分批完成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13个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浙江牵头开展了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于今年6月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启动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并开展全国首批跨省交易。
下一步,浙江将紧扣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和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的目标,围绕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从生态治理、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党的全面领导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