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徽脱贫攻坚中的“高校力量”
发布时间:2020-06-02 13:2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杨晓冉  点击:200次

  中新社合肥6月2日电 题:探访安徽脱贫攻坚中的“高校力量”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当前,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高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坐落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数年如一日深耕乡村,从源头育智送技,扶一方产业,富一方民众。

有技方能生财

  站在比自己高的圣女果架前,安徽省定远县西卅店农民臧加超说起滴灌、水肥配比等农业技术知识如数家珍。

  臧加超说:“这个品种圣女果单株产量10公斤,一亩地种植2200颗。”

  但三年前,种了几十年蔬菜的臧加超对“技术”仍是一头雾水。臧加超介绍,2017年因为收成不好,“直接丢了”90亩蔬菜基地,来到试验站附近租了56亩土地,想来“蹭”这里教授们的技术。

  臧加超所说的“试验站”,是指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介绍,为了给贫困地区提供驻地平台支撑,2013年以来,该校在金寨、定远等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立8个试验站,站内成立若干个联盟,每个联盟的首席专家都是教授领衔,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

  “原来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技术。”臧加超说,在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试验站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徐文娟的技术帮扶下,这两年经济效益相当好。

  穿西服也能养鹅

  “如果不是张教授帮我窖藏了2000多吨的青贮玉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万只种鹅会饿出问题,损失起码上百万元(人民币,下同)。”定远县鑫羽鹅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敬玉说。

  “人家是新科技,我们毕竟是土法养殖,规模化、生态化还得靠科技。”杨敬玉所说的“张教授”,是指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

  “以前忙的时候两三天都不能睡觉,现在穿西服也能养鹅。”杨敬玉直言养鹅的“闲”“忙”之变,是由于教授们介入的“科技力量”。

  除了帮当地民众出妙招“青贮”,张子军还忙着选育优质羊。他有一个目标,把江淮分水岭地区建成跟欧洲一样美的农场。

  如今,试验站旁千余只绵羊漫步草地,有低头吃草,有咩咩欢叫。

  专家的话真管用

  安徽省金寨县大畈村平均海拔600米,叶乃军就住在这个高寒山区贫困村。

  五年前,叶乃军全家人一年纯收入不足5000元。第一次听到安徽农业大学驻金寨县大畈村扶贫专家们转型建议时,他直言“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没弄出个名堂,你们几个专家随便讲几句话就有用?”

  后来按照产业联盟专家的建议,试种10余亩高山茭白,叶乃军第一年就赚了四万多元。尝到甜头后,将种植规模扩大到40余亩。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操海群说,“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前哨站”,建在田间地头,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通道。

  学校建到家门口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季益洪说:“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使命。”

  在灵璧县黄湾镇沙坝村村委会主任刘安杰看来,由合肥工业大学投资建在村里的幼儿园,为农家孩童走好人生第一步提供了最好的“扶助”。

  2019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又一定点扶贫项目落地灵璧,该校技师学院灵璧分院挂牌,首届580余名当地青年开始系统地学习现代制造技术。

  灵璧县委书记刘博夫说:“这意味着,未来从灵璧走出的不再是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农民工,而是具有现代工业教育背景的高级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