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上扶贫“新战场” 打“最硬”的仗
发布时间:2020-06-03 13:26: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244次

工作时,济南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专家、山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王堃往环保、污染企业跑;工作外,哪里穷他往哪里跑。扶贫,像是王堃的新战场。有时候,一起共事的同事,也分不清他,何时在环保,何时在扶贫。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让这名退伍老兵热血涌动。王堃,5年多来,用真情、智慧、科技,扶志、扶智、扶贫,如同一位扶贫战士,上扶贫“新战场”,打“最硬”的仗。

“甜”西瓜改变高家村的“苦”日子

2016年,王堃与济南市济阳县仁风镇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高家村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该村11户贫困家庭。

如何持续防返贫,激发出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找准可行的路子,让大家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我们这的西瓜皮薄瓤甜,可是明星水果。也是我爷俩的救命瓜,发财瓜。”来自高家村的董传文骄傲的说。他今年九十多岁,和患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冬末午后,窗外的阳光照耀在爷俩淳厚又知足的笑脸上。可是三年前,像董传文这样的贫困户在高家村日子却过得一点不如“西瓜”甜,高家村长久闭塞贫困,西瓜甜,百姓的生活却有点“苦”。没有技术,没有销路,西瓜常常烂在地里,大家苦不堪言。

王堃在下乡走访中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带领乡亲们种西瓜致富呢?

顶着烈日到地头跟农户聊前景,钻到闷热的瓜棚里考察种植技术,一户一户走访帮扶户,几周下来,王堃更黑更瘦了,但心里有谱了。

2017 年春,王堃个人出资100万元,在高家村建起10个高标准西瓜大棚,带动11户贫困户参与。

2017年夏天,西瓜收获,一个棚两亩地,年底算账纯收入达到四万元,参与的11户贫困户当年就脱贫了。种瓜脱贫了,最受益的还是像是董传文这样的贫困户。艰难拮据的日子终于到头了。提到王堃,董传文心里既温暖又酸楚:“他一个残疾老兵,也不容易啊,还那么关心我,跟半个儿子似的。”

王堃认为,创品牌、扩渠道、建平台,只有规模化强、组织化高的社会组织,才能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像珍珠般地串联起来,形成组织和力量优势,从而克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有效沟通的弊端。

“助学金”成为点亮贫困户“一束光”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的临沂姑娘光云(化名),少时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只剩自己和弟弟奶奶支撑起这个破碎而又艰难的家,在黑暗的夹缝中她不认命和不妥协,苦读数年,当她收到济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头却反复思索:“读书的钱,哪来呢?这个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小家,怎么可能支撑我四年的学费?我是不是该放弃读书去打工养活弟弟和奶奶?”……

在济南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有近百位像光云这样品学兼优、立志成才的寒门学子,但贫困,却是他们改变前途命运路上的“拦路虎”。

2014年10月17日国家首个扶贫日,王堃设立“环保助学金”,资助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54名大一学生。通过“环保助学金”项目,从大一到大四,他们每人每年获得5000元,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017 年底,王堃又出资60万,分4年资助山东财经大学3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5000 元。

王堃不仅资助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为他们提供假期实习机会和毕业工作岗位。

截至2020年初,“环保助学金”项目已出资约108万元。很多学生毕业后还在环保协会的推介和帮助下拥有了一份体面而安稳的工作。

2016年春节,王堃收到了济南大学受资助学生光云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写道:“等到毕业后我也会做环保、做慈善,用自己所有去回馈社会。”

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掉穷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王堃落实在了行动上。“孩子充满无限可能,资助一个困难学生,等同于救助一个家庭。”王堃说,他要凭尽自己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美好的生活留给下一代。

老兵搭起“扶贫桥”牵起“一片情”

白内障是老年人视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2019年6月、9月,王堃两次向扶贫众筹“光明扶贫工程·白内障复明”项目捐款30万元。

“我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这些白内障患者看不见的时候,我也有深切的体会。自己左眼失明,捂住右眼就全都看不到了,我能想象到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是多么痛苦。”2019年10月14日,2019年扶贫日“互联网+”社会扶贫论坛上,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说:“王堃同志捐赠30万元,是目前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众筹个人捐赠资金最多的一笔,王堃同志是扶贫网千万名爱心人士中的一员,是‘互联网+’社会扶贫爱心人士的典型代表。”

王堃是革命家庭的后代,他带着一腔热血应征入伍,艰苦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将一份军人精神深深熔铸在骨子里面。

“多做善事,团结战士,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他说,他是革命精神鼓舞下长大的孩子,根在那里。

西安十年,新疆十四年,脚踏戈壁荒滩,借宿偏远山村,从一名小战士,到担任班长,排长,一直到团长。24年来,王堃以身作则,凭着“我是一个军人”之信念保家卫国,帮助着身边的人。

拿出自己在部队的生活费资助父母双亡的双胞胎小姐妹完成学业,帮助精神病老人寻找家人,把自己的挎包送给马上要上学的孩子,将自己的伙食分给维吾尔族小孩......往日的点点滴滴如同昨天浮现在眼前,王堃说:“维吾尔族小孩经常围着我们一群军人说,亚克西,亚克西,解放军亚克西,我觉得那时候自己忍饥挨饿都非常值得。”

王堃退伍后,依然秉承着军人的情怀,安置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近百人。每年春节将至,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传善总是盼着王堃这位小战友的到访。

“咱们都是军人,我向您敬礼。”王堃为像刘传善这样的老兵带来了浓浓的革命情谊。“搭起一座桥,牵起一片情”,将军人与军人、军人与群众的心都一一连接起来,他温暖了退伍军人的心。

为解决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7年9月,王堃组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专家前往高家村开展义诊、普及疾病健康教育等医疗健康扶贫系列活动。高家村百姓常说:“他把贫困户当亲人,把高家村当成自己的家。”

每年春节,王堃都会去看望贫困户。至今,他已累计走访济阳、章丘、长清、泗水、临沭等地1500余户贫困户,慰问金及物资价值达近百万元。

在王堃的办公室有一摞摞感谢信,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摘下眼镜,他的左眼球已被摘除,他就用仅存的右眼慢慢看那一行行字。这么多年的辛苦和付出,在那个时候,他认为是最值得最开心的时刻。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