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发布时间:2025-01-20 20:53: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400次

  近期发布的《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低至13.5%左右。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增强地区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通常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来衡量,我国该比例已从2012年的18%下降至2023年的14.4%,但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一方面,第二产业占比较高,重大生产力和物流设施网络布局以及与之对应的国际国内大宗物资配置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大运量、远距离的基本运输格局,这是导致我国单位GDP产生实体物流量较大的主要客观原因,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现有社会物流活动中存在一些低效无效物流、衔接不畅及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隐形成本,尚有较大下降空间。

  具体来看,物流与产业协同不足,物流体系对重大产业布局、内需消费等需求支撑引领能力不够、适配性不强。物流环节衔接不畅,跨领域、跨环节整合不足,有时会呈现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的现象。运输结构不尽合理,铁路和水运占比总体偏低,公铁联运、铁水联运、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导致短驳成本偏高。物流园区运行效率不高,部分物流园区仓储周转率偏低,各地普遍参照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的标准评价物流项目,一定程度造成物流项目布局不合理、物流用地供给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综合考量生产端、流通端和消费端多个环节因素,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物流全要素、全链条、全流程优化,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降低。

  创新物流规划引领发展机制。着眼于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常态化列入各地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物流领域相关政策系统性评估,做好政策一致性、协同性优化,制定领军物流企业培育等精准支持政策。

  创新物流与产业协同机制。着眼于进一步加强重大产业平台与物流枢纽布局衔接、联动发展,积极培育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面向周边制造企业提供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供需规模化对接,减少物流设施重复建设和闲置。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创建。

  创新多式联运衔接机制。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协同推进机制。完善多式联运骨干通道及港区、园区等集疏运体系,创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在联运设施建设、线路组织、标准规范、数字化管理、“一单制”和“一箱制”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创新物流园区效益评价机制。研究构建以提升物流强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业带动、推动绿色智慧发展等为导向的物流园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常态化开展跟踪评价。建立评价结果与物流专项资金补助、争先评优等挂钩机制,引导适配的物流项目落地。

  创新物流成本统计核算机制。研究针对不同环节、不同货种及重点企业物流成本统计分析方法,更加清晰明确物流降本的重点领域、潜力空间,指导物流成本降低方向、路径,探索研究将物流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等负外部性影响纳入物流成本统计范畴,建立更科学、全面、客观的物流成本统计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