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在“双减”新起点回归育人本质
发布时间:2021-09-10 01:42:3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点击:3089次

9月10日,是全国第37个教师节,这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别样教师节,也是“双减”政策出台后的首个教师节。在此,我们向近1800万名教师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把灯点亮,那教师就是一个个燃灯者。正是他们在末梢的“立德树人”,支撑起了那些宏大的教育愿景。而教育变革的大幕拉开,也离不开教师用“传道授业”之笔在幕布上的勾画涂抹。可以想见,在教育环境正“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的背景下,落在教师们身上的责任内涵势必也会发生变化。

今年最受关注的教育政策非“双减”莫属。自政策落地以来,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就已启幕,新格局、新生态也随之出现:义务教育摁下“去资本化”按钮,校外培训持续降温,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地位得以强化。随着一系列“减负”政策的出台,学校与教师职责的边界也被重新划定。

“双减”是攸关整个教育的改革,也是面向教师的变革。当教育在“双减”的助推下朝着教育本位回归,教师如何答好“双减”必答题,也就成了绕不开的议题。

近些年来,整个社会俨然被拽入教育内卷的漩涡:这内生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跟需求端的不完全匹配,外显于“起跑线焦虑”与“鸡娃学”的愈演愈烈。这背离了教育规律,孩子和家长负担越来越重。

而“双减”就是全局性、系统性的规范性治理动作,瞄准的就是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乱象的治理,着眼的就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回到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上。

“双减”做的是“减法”,但教师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这里的“加法”不是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而是要呼应“双减”要求,朝着打造高质量教育的方向迈进。

“双减”提出不少具体要求,如建立作业公示制度,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坚持以学定考等。这些举措指向性很明显。

对教师群体而言,这就需要他们用更好的职责履行,承接社会的期许: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宜切换到“多元评价”模式,顺应政策层面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向课堂教育设计要效率要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地帮学生固优补短;增强家校沟通,让家校共育更高效等。

说到底,我国教育已处在了新方位、站在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局面,教师也需要拥抱新变化,以新观念审视自身在新教育格局下的责任内涵,找到自己的点位,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教师们要做“加法”,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做“加法”——加强对教师权益与待遇的保障,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暑期托管班的推广,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被拉长;教学质量的精细化要求,也需要他们调整策略、提升效率、提高品质。

鉴于此,强化对教师待遇的保障,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用实打实的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是必选项。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揽子教育政策举措,从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到推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再到不断推出减负增资举措,正式建立教师工资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

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情况都得到了改善。接下来,在“双减”带来新变化的形势下,那些改善性与保障性举措该强化的当强化,让教师成为更体面更留得住人的职业。

教师节,是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重要节点。教师群体跟时代共振、跟“双减”同行,社会则馈之以善待,那我们离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就会更近一步。

文|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