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城:向人工智能新赛道进发
发布时间:2024-07-26 21:03:3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812次

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实验工站正高效筛选新材料分子,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正载着乘客向浦东国际机场疾驰,上了“沪牌”的无人物流车正紧张地配送快递……在上海东南腹地,32年前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早已成长为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在这片赓续创新之火的土地上,人工智能新赛道顺应世界潮流,蓬勃发展。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介绍:“我们瞄准科学智能、具身智能、应用智能前沿技术方向。生物医药、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都是我们重点聚焦的垂直类模型创新应用领域。”

张江科学城从不缺乏先行先试的基因,新质生产力在这里有浓厚的发展氛围——上海市2022年出台并实施我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浦东新区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张江科学城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最完善的区域之一,也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区域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体系。

厚植生态,底层技术持续跃升

作为上海市主要人工智能产业空间之一,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张江科学城正式启用垂直大模型生态集聚区“模力社区”。它以地标性建筑张江科学之门为核心,主要建设算力、语料等功能支撑平台,目前已入驻超过30家企业。

上海岩芯数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搬入“模力社区”。“通过这里的产业聚集效应,我们希望链接更多合作伙伴,把‘Yan’大模型的生态建立起来。”该公司总经理刘凡平介绍道,今年1月,其团队自主研发了大模型“Yan”。该模型在“树莓派”微型电脑等低算力设备端成功应用,这意味着大模型将有潜力赋能离线场景。

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为张江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跃升架起“高速路”。

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座,张江科学城的优质数据正加速流通。日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资产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数据资产交易制度,填补了数据资产交易制度的空白,弥补了各地试点中存在的不足。”

这一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正持续探索和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模式”。据介绍,截至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近3000个,2023年度数据产品交易额超11.6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交易金额约50亿元。

依托浦东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张江科学城还可以在数据跨境和服务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引领,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应用场景缺乏是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公认的一块“硬骨头”。对此,张江科学城迎难而上,充分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金融数据港等特色产业园区都是大模型技术应用的“跑马场”。其中,张江人工智能岛已建设30多个智慧未来应用场景,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

医疗行业和金融行业是大模型技术在应用中的代表性领域。

8年前,一群青年科学家在张江创办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亿智能)。面对医院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以及数据质量和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等痛点,森亿智能以“数智医脑”为关键技术,提供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该方案已在400余家医疗机构落地应用。森亿智能生态合作与发展总监何山举例说:“比如,我们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软件通过整合医院内病历、医嘱、检验等信息系统,显著提升了医院VTE防控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院内年平均VTE死亡率下降明显。这是我们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医疗领域带来的真正变化之一。”

为减轻医生书写病历的负担、提升病历的规范性,森亿智能还在2023年4月率先发布了一款病历生成式语言模型,邀请了500余位行业专家进行体验和测试。“超过90%的专家表示,这一工具可以提升病历录入的速度和质量。”何山说,“根据交班、出院等不同使用目的,该模型还可以代入不同角色”。

针对金融行业的文档审核、报告写作等应用场景,达观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观数据)2023年发布了国内首个垂直行业专用的自主可控的国产大模型“曹植”。达观数据联合创始人高翔表示,目前公司产品的基座模型具有高度兼容性,除“曹植”外,还兼容“百川”“智谱”等第三方基座模型。据悉,达观数据正与研究机构、证券公司、算力公司合作,尝试深化国产垂直大模型和国产算力对金融行业的赋能。

聚焦提升,具身智能落地在即

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以机器人的“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为支撑。2023年,浦东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我国发布的12款人形机器人中,有4款出自张江。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浦东新区正瞄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张江科学城正是其核心承载地。

在张江,尚未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收获全球订单。不久前,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机器人”)与新加坡SIMPPLE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安保巡逻等物业服务场景中的创新应用。6月,“开普勒机器人”携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1”亮相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该公司CEO胡德波介绍:“‘先行者K1’能用双手搬运30公斤重的物体,负载能力堪比人类。它已收获数百台全球意向订单,可谓供不应求,最快将于今年9月量产上市。”

人形机器人是新兴智能终端,垂直类模型是搭载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软件应用程序,背后孕育着巨大市场。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继2023年发布通用双足机器人产品“GR-1”后,研发重心持续“下探”。目前,该公司提供了成熟的机器人本体和软硬件接口,搭建技术开放平台。

一个共性问题是,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在解决机器人的运动问题,造成资源浪费,搭建共性技术平台迫在眉睫。

“平台赋能”是张江机器人谷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张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要素齐备,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核心驱动力。”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介绍,中试、制造、研发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都在此集聚。

5月,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授牌成立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落户张江。7月,国创中心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并开源。这一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公版机产品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基座。国创中心还将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预计总额超100亿元。

国创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国创中心将启用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的场地,预计2027年可容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国创中心还打造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平台“OpenLoong”,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电气等机构加入。

据介绍,张江科学城目前集聚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3.2万人;2023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776亿元,同比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