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靶点“狙击”到双靶点“拦阻” 肺癌治疗新机制落地
发布时间:2024-08-27 18:22: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244次

“靶向药物能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也会以‘变异’的方式不断逃避药物,导致耐药的发生,这是目前肺癌治疗中的一大难点。”不久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张力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用双靶点药物联合化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这一成果被邀请在2024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作了报告。

为进一步分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的治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团队近日开展了信息交流活动,并对双特异性抗体带来的肺癌治疗领域新方案展开研讨。

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肺癌在我国男性和女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比中均排在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为85%,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在肺癌患者群体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其突变亚型占比40%—50%。

张力表示,治疗后因基因突变导致耐药是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使用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下简称激酶抑制剂)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已成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根据当前《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临床实践指南》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第三代激酶抑制剂治疗后仍有进展的患者应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进行双重化疗。

“过往研究发现,常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会增加毒性,难以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张力解释,但团队在进行依沃西单抗Ⅰ期和Ⅱ期试验时意外发现,由于该药物采用一种新型的“双靶点协同抗肿瘤”机制,在联合化疗的方案中,起到了双重杀伤肿瘤的高效协同作用。

据介绍,该创新方案中的依沃西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新药,可同时靶向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两个靶点,竞争性阻断二者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前者起到肿瘤免疫治疗作用,后者起到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张力表示,创新联合疗法为一、二、三代激酶抑制剂药物耐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中国患者,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依沃西的上市和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并且有望进入医保谈判,极大地提高可及性。

刚刚发布的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提到,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驱动基因检测同样重要的是应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可见,驱动基因变异和免疫抑制情况对于肿瘤治疗效果均非常重要。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特别期待依沃西联合疗法能够顺利进入医保,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创新疗法的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受益。”张力表示,双靶点协同机制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获益、改善依从性,还可以降低疾病控制不佳带来的长期并发症、急性发作事件等治疗成本,降低医疗系统和全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