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科技让“碱”地涅槃
发布时间:2024-09-10 21:37: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827次

9月3日,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两片试验田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耐盐碱水稻新材料创制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田间现场验收。

科研团队在平罗盐改站中重度耐盐碱地建立核心试验区42亩,引进鉴定239份水稻种质资源;初步筛选出3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系,创制出6个表现出较强耐盐碱性的水稻新材料,示范376亩。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是宁夏北部耕地面貌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宁夏坚持科技引领,注重综合利用,让这片土地破“碱”重生。

拯救见不到苗的地

地处灌溉下游的银北地区,大部分区域排水困难,造成盐碱化问题突出,中低产田比例较高。然而在前进农场、平罗盐改站,记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水稻直立挺拔,穗子饱满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前几年是见不到苗的,种植作物几乎全军覆没。为啥?地不行!”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益民介绍,这两片地过去土壤平均盐分含量5.07g/kg,pH值8.74,盐碱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11‰。

2022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耐盐碱水稻新材料创制应用研究与示范”正式立项。农作物研究所联合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耐盐碱水稻研究团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

当日,来自宁夏农业农村厅、宁夏大学及自治区农技总站、种子工作站等单位的专家认为,项目试验示范管理规范,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田间长势良好,示范效果明显,现场验收合格。

“从保苗和长势情况看,我们筛选的材料表现出明显耐盐碱增产优势,预计今年每亩产量能达到400公斤以上。”课题负责人之一冯伟东信心满满。

用科技“唤醒”盐碱地

宁夏是土地盐渍化重灾区。其中,北部石嘴山盐碱化最严重,盐碱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8.5%。

如何“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近年来,科研人员转变“以地适种”的传统思路,通过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来适应盐碱地,收效良好。

此次,耐盐碱性水稻材料“考试”通过,科技力量不容小觑。

冯伟东边走边介绍:“我们还综合运用秋季深翻、激光平地、大水泡田排碱洗盐、施用酸性肥料、无人机催芽撒播、‘两封一杀’除草等技术,在地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宁夏,扛起盐碱地高效利用这一重任的作物还有耐盐碱小麦、枸杞、玉米、大豆、苜蓿等。

今年7月6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传来好消息——经实打测产,历时5年8代选育成功的耐盐碱春小麦新品系HJ437在平罗县宝丰镇的中度盐碱地上亩产达到462.86公斤。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黄河上游河套平原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的支持下,农作物研究所组建团队进行耐盐碱小麦专题攻关,实现新突破。

积极构建创新体系

“让白花花的盐碱地变为高产田,不是批多少个科技项目就能立马解决的,而是需要总体上的设计来保障。”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说。

今年年初,宁夏科技厅出台《关于推动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支撑方案》。该方案强调抓好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新品种培育、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和特色农业开发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建立不同类型盐碱地综合利用典型示范样板,引领带动盐碱地高效利用。

“我们也正强化种质创新生物育种、水盐动态调控、土壤养分协同提升等应用基础研究。”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指出。

宁夏大学盐碱地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创新团队,继2023年联合我国9家科研单位首次公布发现农作物耐碱关键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后,今年研究又有新进展:将该基因通过分子设计用于耐盐碱作物的育种遗传改良,有望在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希望到2035年,宁夏能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体系,也就是在科技示范区土壤全盐和碱化度下降30%,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0%,耕地质量提高两个等级,产能提升30%。”徐小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