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团队在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发布时间:2024-09-11 21:31:5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626次

记者从南昌大学获悉,该校食品学院、中德联合研究院熊勇华、黄小林团队,近日在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领域取得系列进展。据介绍,团队利用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与疏水性无机纳米粒子(如胶体金、磁性纳米粒子等)作为自组装单元,通过配体驱动相分离乳液自组装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备荧光、比色和磁性功能的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近期连续在材料、纳米、化学化工和生物传感领域期刊刊发。

据介绍,该研究揭示了双组分的自组装行为、相分离和结构演变规律,深入解析了结构与光学、磁学及光热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推动了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在多色/多模式标记、免疫层析以及光热杀菌等领域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的理性设计与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多功能材料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据了解,有机-无机多功能纳米探针不仅结合了有机和无机组分的独特特性,还因这两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新功能。特别是,由有机发光染料与无机纳米颗粒(如贵金属、磁性纳米颗粒、量子点等)组成的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主要采用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作为荧光组分,但常面临聚集诱导淬灭的问题。

此外,大多数无机纳米颗粒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固有的特征吸收,与荧光材料组合时,可能引发内滤效应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问题,从而严重限制复合探针的发光性能。由于双组分的空间排序差异,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的结构-性能关系仍不明确。

因此,如何合理设计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的结构,并解析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