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发现,目前全省4580家化工企业中仅有1458家企业入园,尚有3122家未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低的原因是什么?未入园企业大体分几种情况?如何监管?今后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推动化工企业搬入园区?”近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省发改委、工信厅、生态环境厅等16个部门齐聚一堂,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丛大鸣在会议现场抛出一连串提问,揭示了化工企业“难入园”的棘手问题。
山东是化工第一大省,化工产业的产值连续28年稳居全国之首,但同时深陷安全、环保等现实之困。早在2017年底,中央环保督察组即公开通报:“(山东)全省化工行业无序发展问题突出,大量项目违规建设,环境污染和风险十分突出”“环境风险较大的危化品企业应进入化工园区,该省未提出明确要求”。自此,山东推动合法合规化工企业入园工作全面开启。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山东已认定化工园区85个,企业入园率也已由2017年的20%左右提至34%,但产业聚集度低、企业布局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山东只是一个缩影,在全国多地,化工企业入园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化工企业“园区化”之路困难重重。
(文丨本报记者 朱妍 李玲)
“化工企业入园率仍不足30%,园区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突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由于产值规模大、安全风险多、环保压力重,加之早年“先有化工后有城”等发展模式埋下的隐患,化工行业被扣上“高危”的帽子。为实现转型升级,搬迁入园是主要出路之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告诉记者,规范化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搬迁入园既是政策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把过去分散的企业聚集到园区,有利于统一监管,减少大量人力和物力消耗,从安全环保等角度看也是绝对优选。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所有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园区、推进园区外的危化品企业迁入园区等要求。企业进入正规园区,还可享受配套设施、上下游产业链、交通物流等资源,个体竞争力将大大提升。”
在此背景下,化工企业入园工作近年来在多地快速铺开。例如,河南要求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原则上不再批复园区外企业;江苏规划今年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不低于50%,省会南京的企业入园率不低于80%;浙江提出,全省80%以上的危化品生产企业进入化工园区或化工集聚区。各地决心可见一斑,但实际进度并不尽如人意。
“当初招商时,政府承诺这样那样的优惠,如今突然一声令下要求搬迁,损失谁来补偿?承诺还算不算数?”“说是搬迁,实际很多装置一动就废了,停车拆除不仅费钱,还有安全风险。现在旧厂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新厂又要花钱建设,财力人力都跟不上”“新址远离城区,配备宿舍、班车是一笔成本,不少员工还嫌离家远、不乐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企业声音。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还称,为推进搬迁,有的地区甚至采取了拉闸限电等强制措施,但也有“钉子户”拿了钱不愿搬离,导致“难入园”现象普遍存在。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工程规划处处长李强表示:“化工园区已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化工企业入园率仍不足30%,园区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突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今年是搬迁改造的关键期,任务还比较重。”
“搬迁是一个伤筋动骨的过程,企业重建难”“一些企业很可能再难重回市场”
“尚未落实承接园区的企业,若按原址实施改造,彻底消除安全、环境等风险隐患的成本很高;若不改造,自身安全和清洁水平又难以实现根本性提升。企业经营始终存在痛点,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陈恺民强调。
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证实,资金难以落实是不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石化项目建设动辄投入千万元,一些大型项目甚至达到上百亿元。以山东为例,光是石化企业搬迁所需资金总额就高达约1219亿元,涉及34.4万人,用地需求4.9万亩,压力很大。”
同时,由于从立项、审批、建设到试生产、正式投产的周期较长,项目从启动搬迁到完全搬离,再到入园稳定生产,通常需要2-5年。“搬迁是一个伤筋动骨的过程,企业重建难。”李寿生称,“行业景气周期转瞬即逝,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很可能再难重回市场。”
“这笔钱到底由谁出、从哪来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有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比如,各地财力差距悬殊,部分地区的划拨资金甚至“罩不住”当地几家大企业;还有的地区压根无力或不愿直接出资,转而采用土地、税收等政策“间接”推动入园工作。另据记者了解,即便可以申请贷款,企业门槛也不一样,资金缺口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往往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除了资金,还有搬迁工程量大、要求严格等难题。李寿生举例称,因化工企业对原材料要求较高,不仅与下游产业链环环相扣,还与所在地的金融、地产、物流服务等行业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异地搬迁企业来讲,其所在地政府可能很难下定决心,相关搬迁决策也比较难以作出。”
“即使愿意搬,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园区”“若进入不合格园区,很有可能面临二次、三次搬迁的厄运”
一边是“不愿入园”,一边则是“园区难以承接”。
“即使愿意搬,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园区。”杨挺称,所谓“合适”,首先是规范化,从工程辅助设施、安全环保配套等硬件,到整体管理水平等软件,园区必须做到合规且获得政府认定。同时,最好有同类企业集聚或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具备真正吸引企业入驻的优势。“企业若进入不合格园区,很有可能面临二次、三次搬迁的厄运。”
李寿生称,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化工园区的数量已达676家,但管理规范、配套完善及安全环保措施到位的园区,数量依然较少,产业成熟、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热门园区,更是凤毛麟角。
李强举例称,华东地区是石化产业聚集地,也是消费市场所在地,但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同时安全环保压力较大、产业转移成本较高。西北地区是油气资源富集,入园企业具备原料优势,但水资源短缺、远离主要市场等短板又带来一定发展限制。“如何提升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园区有待系统研究、合理规划。”
另据庞广廉介绍,用地、用能等指标限制也是部分企业被拦在园外的原因。“有的企业适合放在沿海,但因土地审批、不能跨区等制约,想进也进不了。有些园区存在碳排放、水资源等压力,选择企业时不得不考虑能耗、水耗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值等因素,因此更加谨慎。”
“搬迁改造不是简单重复建设,应以此为契机,提升规模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多位专家提出,入园企业不能只是简单复制或照搬照抄,而应兼顾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多元因素。
“化工企业入园不应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转移,而是通过搬迁改造,切实提升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消除风险隐患,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甚至凤凰涅槃。通过安全环保的新一代技术改造,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对高危产品、高危工艺装备实施替代、低危化改造,真正搬出安全环保、搬出竞争力。”陈恺民建议,针对信用记录较好、守法经营、有竞争力和市场效益的中小企业,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考虑增大授信。
李寿生表示,“搬迁改造不是简单重复建设,应以此为契机,提升规模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石化行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装备方面,瓶颈和短板仍比较多,全要素生产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搬迁改造的过程,也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时机,着力解决技术与产业‘两张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之间不畅等问题。”
李寿生还称,化工产业具有关联度强、上下游产品联系紧的特点,园区聚集众多企业,具有循环发展的天然优势。“既要重视规范化建设,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实现园内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能源互供、资源循环利用和高价值产业的集聚。同时还要严把企业‘入园关’,把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及项目预评估制度,作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前置要素。提高承接门槛,从源头把握入园项目质量,绝不单纯以投资规模论英雄。”
↓↓↓
评论:化企入园不能因噎废食
文丨本报评论员
2013年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一连串重特大事故的爆发,给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石化行业必须告别“野蛮生长”,找到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
为有效防范遏制化工企业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全面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综合治理。其中,化工园区因具备集中管理的安全监管优势而成为行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新建项目必须进化工园区、现有企业逐步进区入园”随即成为相关政策的主旋律。
例如,为吸取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政策,要求全面启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或转产关闭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就该问题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力推相关企业搬迁改造,并制定了详细的任务时间表: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化品生产企业,需在2025年前完成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
在“化工企业大多属于危化品企业”的背景下,危化品企业“入园”时间表的制定出台,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化工行业整体“入园”已成不可逆的大趋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业“入园”不仅有利于行业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化工园区作为全球石化行业规范化、集群式、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具有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企业一旦进入正规园区,便可享受配套设施、上下游产业链、交通物流等优质资源,经济效益将大幅提升。简言之,不论从政府安全管理角度来看,还是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来看,搬迁“入园”都是有益之举,理应得到各方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响应。
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央地接连出台政策推动之下,虽然我国化工园区目前已初步实现规范发展,例如截至2019年,全国以石化为主导的化工园区共有676家,总产值约占石化工业总产值的60%,但从企业数量上看,仅有30%左右的企业进入园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安全隐患相对较多的中小型企业仍大量游离于园区之外,给加强安全监管、遏制事故发生带来极大困难。
化工园区作为承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与企业搬迁改造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关系密切。对于建设投资少则数千万元、多则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的化工项目来讲,“船大难掉头”的困境难以回避,搬迁所需资金压力大、新项目建设周期长等难题都给企业带来极大挑战。除了企业层面问题,化工园区本身缺乏“吸引力”也压低了“入园率”。虽然化工园区数量不少,但管理规范、配套完善、安全环保措施到位的园区依然是稀缺资源。具备产业成熟、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等优势的热门园区,更是凤毛麟角。如果企业搬进了“不合格”园区,恐将面临二次、三次搬迁甚至被迫关停的厄运,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便是“一家企业出事、园内全部企业关停”的典型案例。“不能搬”“不愿搬”“不敢搬”已成为问题关键。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2020年是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攻坚之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政策,在人口密集区,中小型危化品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化品企业须在2020年底前完成搬迁改造,其他大型和特大型危化品企业须在2020年底前全部启动搬迁改造。这不仅是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化解“石化围城”和“城围石化”,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责任所在。临阵打退堂鼓的综合成本,要远高于顶着压力探索“入园”的成本,各方切不可因噎废食,必须勠力同心、千方百计、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