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考
发布时间:2020-07-26 21:34: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263次

2020年7月份,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往年推迟一个月后,全国1071万名高考考生信心满满踏进考场,迎接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大考。

  也在这个难忘的7月,202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如期发布——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

  先降后升、由负转正。这条V形曲线,仿佛给中国经济成绩单画了一个大大的对钩。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在时间长河里,2020年不过刹那,却因“答卷人”的历史担当和无畏气概而留下深刻的印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世界经济衰退下行压力,中国社会治理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面临压力测试。

  躬履艰难,其节乃见。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硬仗中,全国上下展现出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样的决心与意志。近百项纾困政策密集出台,数万亿元助企资金落到实处,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有序,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再一次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非凡勇气,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考题一:市场主体如何挺过疫情冲击?

  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这个突发消息让人们心里“咯噔”一下。之后几天内,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一级应急响应。在不少市场主体还没回过神时,一场关乎生死的大考已计时开始。

  最先应考的是战“疫”物资生产企业。从春节休息的放松立刻切换到“战时状态”哪有那么容易:回家过年的员工难以到位,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压力倍增……企业的痛感十分强烈。

  “生产口罩的熔喷布价格一度从2万元/吨上涨到近40万元/吨。”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吴松皱着眉头,原材料、物流费用不断上涨,员工发放3倍工资等让企业生产成本陡然增加。

  减负,当务之急!

  财税金融之“手”率先抓住现金流这个“生命线”:对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购置设备允许税前一次性扣除,全额退还疫情严重期间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等收入免征增值税;引导金融机构实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优惠利率资金支持生产疫情防控物资的企业。

  下笔有力!4857亿元,这是实施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1月份至4月份新增的减负数额;2800亿元,这是截至5月30日,为7400家防疫企业发放的专项再贷款。

  步入2月份,随着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推进,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人员如何快速、安全返回工作岗位?产业链上游供应不足怎么办?货运不出去怎么办?客户难以付款甚至取消订单怎么办?

  修复受损甚至断裂的产业链是一道“难题”,又是一道“必答题”。答好这道题,不仅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有速度有力度,还得下“绣花”功夫。

  各地各部门行动起来。工信部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梳理摸排

  了多条产业链上50余家龙头骨干企业和7000余家配套中小企业,帮助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江西举行20余场产业链专项对接活动,协调解决150多户企业的复工复产;广东搭建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借助税收大数据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不畅等问题……

  “国家队”迅疾出手。

  “种麦子的自己磨面粉、蒸花卷”,中石化这样形象地描述自己的“跨界”生产。在口罩产业链中,中石化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产者,为保障价格稳定和下游产品供应,他们全面介入熔喷料、熔喷布和口罩生产。

  国机集团、中国石油、兵器工业集团、新兴际华集团、中粮集团、兵器装备集团等众多位于产业链龙头或上游位置的大型国企,通过科研攻关、转产扩产等大力支撑重点产业。

  民营企业快速跟进。

  3月初的一天,冀发集团有限公司车间,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口罩机终于完整“走”出了第一片口罩,在场的好多员工激动得热泪盈眶。“凭借多年积累的自动化研发功底,我们只用15天时间就生产出了口罩机。”公司总经理王骥满是自豪。

  “疫情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市场疲弱不振,使一些企业的信心和预期不稳定。”启迪之星在全国约有孵化基地130个,总经理沈全洪对中小企业的“痛点”感同身受。

  宏观政策加速跑在中小微企业的困难前头。

  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惠及8400多万职工;免收收费公路通行费1400多亿元;降低电价气价上半年为企业减负670亿元;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对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

  创新的脚步奋力奔跑。

  “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新的细分行业需求,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拓展机会。”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说,他们投资的一家安防企业做起了红外测温产品。一家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瞄准了无人清扫车设备市场,“机遇往往在困境中生成,创新在限制中酝酿”。

  一边是无法正常营业的企业为解决员工生计而发愁,一边是生意火爆的线上交易平台急缺人手。盒马鲜生、云海肴、西贝等企业“共享员工”,京东、苏宁、联想等相继推出人才共享计划,借巧妙的市场融通中实现了多方共赢。

  红外远程测温、肺部AI影像诊疗、智慧社区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无人机全自主疫情防控巡检、远程医疗平台及视频咨询平台、声纹考勤打卡……众多企业在为战“疫”出力的同时,也在寻求生存发展之机。

  企业间协作不断升温。

  上万家创业孵化平台普遍通过减免租金、推介优惠政策、协助拓展市场等方式帮扶企业。“创客总部为在孵入驻企业2月份、3月份免租金,而且还专门针对孵化企业推出免费贷款融资、政策咨询、经营管理咨询、业务对接、市场宣传等服务。”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说。

  龙湖集团宣布,旗下商场的所有商户今年1月25日至3月31日期间的租金费用减半。这一决定惠及其布局的10座城市4500多家合作企业。

  开放数据、减免费用、对应收账款超期免除罚息、免费提供服务软件……各企业和机构释放着最大的“热量”。

  风雨,总会过去。政府和市场携手、各类市场主体抱团,交出了一张中国企业复工复产“高分”答卷。

  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4%,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达到91%。

  让人惊喜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发力。二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支付宝《中国小店经济五一报告》显示,在消费券发放和“五一”小长假的双重刺激下,中国上千万家小店正在快速恢复元气。“五一”期间,有800万家小店的收入已全面超过去年同期……信心和力量在经济浪潮中奔涌向前。

  考题二:民生底线为啥能够牢牢守住?

  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困难增多。党中央最牵挂的是民生保障,最惦记的是百姓福祉安康。

  往年春节后的“返工潮”通常是企业招聘高峰期。但今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招聘高峰被迫按下“慢放键”。

  2月10日,多地迎来春节后复工第一天。在陕西西安干了两年普工的张安斌回老家安康过年,正好赶上疫情。眼看着返不了岗没有收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张安斌很着急。

  节后复工第一天,江西遂川通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鹏一度十分焦虑:往年同期生产双面电路板的订单,今年暴增一倍,而且交货期急。但实际到岗人员只有往年的一半左右。

  在全国陆续开始复工之时,处在“封城”状态下的武汉尚未解禁。居家隔离的湖北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程有些坐不住了。一边要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还要为找工作做准备。小程心里嘀咕:今年还能找到工作吗?

  更多人的忧虑,都指向两个字——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一场规模空前的保就业战役打响了。

  稳住民生之本,保企业是关键。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迅速落地,纾解企业困难,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苏州出台“惠企十条”,北京推出16条措施促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圳出台16条措施减租减税减电费……

  北京、广东等地通过专列专车“点对点”接工人复工;浙江湖州和嘉兴等地组织包机接员工返岗;海南三亚对省外返回复工的一线建筑工人给予1000元补贴……到3月中旬,全国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超过410万人;到5月份,全国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603万人,解了一众企业用工之渴。

  “设想了几百种出路,就是没想到厦门会派来飞机,免费接俺们返岗。”2月28日17:44,厦航MF8260兰州—厦门复工包机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航班上的马乃比有夫妇甭提有多激动,这可是他们心心念念了一个月的返岗路,“去年来厦门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这次3小时就到了”。

  为了让更多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各地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建设新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在安康,得知张安斌人勤快、能吃苦,当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就把公益性岗位送到了他手上,这对张安斌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3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这是我国近年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网络招聘活动,提供超过千万个就业岗位。

  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线,小程参加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云面试”。在手机屏幕前的她从容地完成了面试,赢得了考官的青睐,也找回了自己能够找到工作的信心。

  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从“大返岗”到“大稳岗”,从“云招聘”到“云签约”,一系列强有力的就业组合拳,正在激活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就业市场也逐渐复苏,招聘、求职规模快速反弹。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

  低保家庭、独居老人、无人抚养的事实孤儿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也是疫情之下必须解答的一道民生考题。

  1月28日,一份对全国民政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的通知从民政部发出。全国近4万家养老机构、1217家儿童福利机构和189家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各地纷纷出台“硬核”隔离措施,“外防输入、内防感染”,最大限度隔绝疫情影响。

  守土尽责,困难群体的生存、发展短板在哪里,人力物力财力就倾斜到哪里。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截至3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317万人、特困供养人员467万人,今年全国因疫情影响新纳入低保范围近100万人,临时救助因疫情致困群众310.7万人次。到今年4月份,中央财政已安排救助困难群众资金1560亿元。

  受疫情影响,收入水平刚刚超过低保标准的困难群众仍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一些省份探索低保渐退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特殊、低收入群体享受“无缝衔接”的政策福利。

  按照中央部署,民政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又出台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督促各地通过数据比对、摸排核查等方式,将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结合当地实际推行“单人户保”政策,让重病、重残贫困人口按照“单人户”享受低保兜底。

  4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工作的通知》,阶段性扩大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提高临时补贴标准。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各地按下民生保障“快进键”,政策红利传递更稳更有力,给困难群众家庭吃了“定心丸”。

  提标扩面解急难。山东阶段性地将街道和乡镇的临时救助备用金额度提高至5万元;江苏对全省15.9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和委托照料,逐一排查登记;黑龙江将救助范围扩大,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登记失业农民工、低保边缘人口等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被纳入低保范围。

  26个省份各类民政服务机构实现“零感染”;全国所有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服务对象实现“零感染”;已感染的服务对象全部收治、应查尽查、应隔尽隔、应治尽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14亿人汇聚的民生需求就是经济增长点。人民的事情办好了,群众的困难解决了,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持续动力。

  考题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如何发挥?

  今年春节,还没来得及迎接节日的喜庆,春运和春节可能出现的人潮就已经踩下了“急刹车”!

  随着湖北省开始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各省区市也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广大群众纷纷主动减少外出购物,取消聚餐聚会。

  同样受疫情防控影响,全国多地出现物流延时、物资供应不及时的状况,加之一些市民囤积抢购,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明显上涨。1月份,CPI同比上涨5.4%,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新高。

  保供给,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供给,务必争分夺秒!

  2月1日,商务部要求把重要生活物资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启动“菜篮子”产品价格日报制度。

  各类商贸流通企业也迅速行动起来,协调不同门店的货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不脱销。

  有“中国蔬菜之乡”之称的山东寿光,不少菜农改了作息时间,从下午采摘次日发货,改到凌晨天不亮就开始采摘。

  许多零售及餐饮企业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互联网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京东生鲜发起的“餐饮零售发展联盟”刚刚启动,就吸引了海底捞、小南国、西贝莜面村等百余家餐饮企业加入。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各地生活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食品、药品、能源、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即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到2月底,全市生活必需品已经实现供应充足。

  14亿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始终稳定有序。

  2月下旬,疫情防控形势朝着积极向好态势发展。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多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

  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减税降费、减免租金、稳岗补贴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市。

  中国经济按下了“重启键”。居民外出日渐活跃,市场人气逐步回升,市场销售明显增长。

  在卫星图像上,3月份,深圳、珠海夜间灯光亮度比2月中旬明显提升;跨省货运线路数量大幅增长,大跨度长线条明显增加,叠加效应使得整个货运线路网更加密集。

  根据商务部监测,3月份,全国5000家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比2月份回升15.8个百分点。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消费热情,是复工复产进程中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

  就在同一天,湖南省总工会通过“湘消费”微信小程序,以消费券形式提前向全体职工和工会会员发放节日慰问费。浙江、山东、重庆、广东深圳等地也通过微信给广大市民发放超过百亿元的消费券。

  这些“红包”的发放,大大拉动了消费需求,餐饮、交通、休闲娱乐、零售等行业都有了明显增长,也为居民恢复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国内疫情逐渐趋于稳定。多地景区打出免费游政策,特别是一些门票价格很高的5A景区也免费,让清明节假期旅游市场人气爆棚。在安徽黄山,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规定景区接待人数控制在2万人之内,但景区刚开门不久,接待人数就达到了上限。

  商务部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四成水平。

  人气的恢复带动了企业复商复市持续加快。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截至4月9日,限额以上单位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开工率超过95%,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开工率超过85%,分别比2月底大幅提升20多个和50多个百分点。

  不过,各地各行业复商复市,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的跑在了前头,有的还站在起跑线。

  为了让更多商家在更大范围内“同台竞技”,更好地带动“后发商业”的发展,第二届“双品网购节”如期上线。在网购节上亮相的,既有“小而美”的网络品牌,也有中华老字号;既有“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也有优质的家电产品。

  多地政府继续与电商平台深入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展销等一系列活动。各地许多政府一把手当起了“卖货郎”,与主播一起,和网友热情互动,推销本地特色产品。

  今年前4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

  进入5月份,公众日常生活逐步恢复,居民外出购物和就餐活动加快恢复。“五一”小长假,全国市场活跃、人气回升,各地再掀扩大消费的小高潮。“五一”期间,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复苏指数比清明假期分别提升18.8个和15个百分点,消费规模恢复至去年同期70%左右,比清明假期提升约20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活力逐步恢复,相关行业的景气度也在持续上升。5月份,批发业、零售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在荣枯线以上,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在荣枯线以上,住宿业商务活动指数自2月份以来首次上升至荣枯线以上。

  进入6月份,消费市场继续平稳运行。尽管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有所变化,但对消费并未形成大的冲击。

  在“618购物节”,许多消费者早早地盯住了手机屏幕。6月18日零点刚过,消费者们纷纷下单心仪商品。

  在屏幕的另一头,“全民打开直播间”“直播‘带货’成主力”。各大平台拉来明星、搬出“网红”,搞起了多场直播。以直播为代表的新业态,兼具交互性与娱乐性,既吸睛引流又打通线上线下,赋予了电商购物节新的发展潜能。

  此外,围绕夜间消费、假日消费、绿色消费、品牌消费等新增长点,各地丰富多彩的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升温。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消费市场的加速恢复和持续提质扩容,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的实施,14亿人口规模和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考题四:投资关键作用如何充分体现?

  今年“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意义重大,不同寻常。

  相比消费和进出口,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效果显现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固根基、扬优势,需要投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补短板、强弱项,更需要投资: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仅为G7国家的15%—30%;乡村地区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地区的1/5左右,2018年全国各省份每千城市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相差2倍,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更是相差9倍。

  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恢复发展蹄疾步稳。重大项目开工复工,擂响中国经济复苏战鼓——

  “抓住春节后施工的黄金季节,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

  “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

  “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非常时期,非常之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各部门各地区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复工。

  长江沿江高铁、京沈高铁、京雄城际建设热火朝天,交通运输部2月初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规划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安徽引江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等19项工程春节期间也未停工,按日调度、挂图作战,各地重大水利项目次第复工。

  在铁路、在桥隧、在江河湖海,重大工程开复工建设正酣。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按下有效投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这是一条上扬的奋进曲线——

  截至3月4日,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79%。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3%;

  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重点项目复工率达89.1%。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98.1%,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60.3%;

  截至5月23日,在建重点交通项目复工率达99.7%。1月份至5月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23亿元,同比增长0.9%,今年以来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增长。

  截至6月4日,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99.3%,重大水利工程开工率达98%。截至6月底,重大水利工程投资完成率较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向短板投资,向民生投资——

  “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面对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江堤海堤的建设,房屋抗震的建设,要为百年不遇的灾害做准备。公共卫生的投入,也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