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为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更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体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理想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我们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所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融合了各国现代化的共通特性,并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这一进程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参与。其关键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旨在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凸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再者,它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整体文明水平;同时,还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核心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发展理念转型,强调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特点鲜明:一是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要求综合施策,形成协同效应;二是长远性,着眼于未来世代的福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三是全民性,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四是创新性,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意义
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通过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科技现代化得以稳健构建,以打造一个前瞻未来、引领全球的世界科技强国。这一战略导向不仅驱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蓬勃发展,还深刻影响着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及长远安全的稳固。它强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活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供持续且强大的科技动力。此举不仅增强了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更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通过这一路径,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以科技为翼,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开创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技术层面的挑战与瓶颈,这些难题广泛分布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个核心领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科技创新成为了破解困境、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它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系列更为高效、环保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精准施策,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能够在保护与发展的天平上找到更佳的平衡点,既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我们正逐步迈入一个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能耗显著降低、排放大幅减少的新时代。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上,更在于我们能够开发出众多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的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展现了科技进步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价值。
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借助科普宣传的广泛覆盖与科技教育的深入实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及紧迫性的认识。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深入浅出的科技课程,以及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激发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与自觉行动。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还点燃了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促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形成了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路径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关键在于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与环保化,从根本上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排放。这一过程中,研发并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成为核心策略,以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时有效减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的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绿色生产。此外,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日益增长需求,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它不仅要驱动经济增长,更要兼顾生态效益,确保两者在和谐共生中实现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导向,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技术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面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重难题与严峻挑战,我们要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加速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进程,并促进其广泛应用。具体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如高精度监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从而大幅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在此基础上,科技创新扮演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推手角色,通过开发高效转化技术,将原本被视为负担的废弃物转变为有价值的资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一过程不仅减轻了环境压力,还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科技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持续深化研究与应用。
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与升级,积极培育并壮大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聚焦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力求从根本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同时,要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采用前沿的生产工艺与高效设备,通过技术革新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跨越。此外,要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与生态系统,促进各环节间的协同优化,确保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更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引领我们迈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各国需携手并肩,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打破壁垒,共享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取得的显著成果。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路径,方能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此过程中,各国应积极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先进环保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同时,加强政策对话与协调,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更能共同构建一个清洁美丽、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定能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让地球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作者:王芋朴,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本文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高水平项目培育课题(团队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研究”(编号:SXU-SMS-T-2023-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