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文化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在赤峰召开的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 70 周年研讨会”上,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收获首次对外发布。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最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存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5000年。坛冢、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大量形制不一的破碎筒形器、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尤其是藏玉于墙的遗迹现象都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元宝山积石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组负责人党郁介绍,这是一次抢救性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5月开始进行,8月底基本完成。在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现场,可见其三面环山、一面向水,且背山面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选址非常讲究。党郁介绍说,保存基本完好的坛冢结构是重要发现。目前可知北部的圆形积石冢的外冢墙直径23.5米,晚期积石堆直径可达28米。记者在现场可见北部冢墙体呈六至七层台阶状,底部摆放的筒形器破碎并挤压至内圈冢界墙处,局部还可见摆放在内圈冢界墙上的矮体扁钵式筒形器。台阶状墙体上的堆积中也发现大量筒形器残片,推测原来每层台阶状上都摆放有筒形器物。外圈冢界墙由东西两侧向南延伸时形成直墙,在南部围成方坛,方坛墙体宽约2.35米。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大量的破碎筒形器。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全景。
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的北部圆冢。
除了坛冢建筑本体外,还发现人骨遗存、墓葬、火烧坑、筒形器坑等。一般墓葬较小,但一处带台阶状墓道的竖穴土坑石棺墓出土了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大件玉器如玉猪龙、斜口筒形器、玉冠饰、兽面带齿饰等。大小不等的3件玉龙是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一次,其中M15出土的玉龙长15.8cm、宽9.5cm、厚3cm,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出土玉器现场。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清理墓道现场。
除了墓葬出土的少量外,出土的百件玉器大多集中出土于墓葬上方、冢与坛相交的南冢墙内外如冢墙墙体内、墙根下以及放置于墓葬上方的大石板的外围,显示出与河套地区藏玉于墙的文化传承。党郁认为,玉器、火烧的动物骨骼、火烧小坑、石块简单围成内埋筒形器片祭祀坑以及整个垫土层大量分布的碳屑颗粒等现象,反映了浓厚的祭祀之风,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进一步探讨红山古国初期的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党郁强调,红山文化的积石冢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广泛的分布,保护难度大,此次考古也提醒有关部门在四普中加大对积石冢的调查,并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 70 周年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博物院、红山文化博物馆承办。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说,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之一,自1954年命名以来,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可红山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飞跃性变化,红山文明正式形成,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2018年至今,随着牛河梁遗址的考古重启、朝阳市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河北省平泉市东山头积石冢、郑家沟积石冢的发掘,包括这次元宝山积石冢的考古,扩大了红山文化的范围,提供了关于红山文化大型建筑、埋葬祭祀遗存的分布、类型及祭祀信仰观念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