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早期农民运动思想与革命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29 10:55:06  来源:人报融媒—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admin  点击:2338次

胡水华  张兰芳(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是早期党内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农民运动的大王”,为中国无产阶级找到坚实的同盟军、为组织农民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方志敏领导的方志敏式根据地是从1927年弋横起义,经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发展起来的,根据地创建中,始终把组织分散的农民开展革命运动放在重中之重。毛泽东高度评价和赞扬方志敏农民运动主张与实践,并在1925年3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彭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早期组织领导农民运动的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气、心气、底气,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运用矛盾的方法认识农民阶级特点与革命形势

认清国情,“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方志敏是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1924年, 国共合作时后,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农民部部长,是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他组织建立农民自卫军、领导农民运动,全盛时期农会会员达80万之多。方志敏对农村、农民革命的组织与斗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方法,对农村政治形势和阶级矛盾的认识、分析一针见血。

农民群众遭受剥削压迫、终年辛勤劳作却得不到温饱的痛苦。1927年下半年,方志敏综合了革命发生、发展的各要素,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深刻把握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主要形势。一是农民遭受封建地主的阶级压迫。中国农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逼租逼债、收息收捐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方志敏指出“千千万万的农民,缺地或无地,自己亏本地租耕种地主的土地,‘锄头挂上壁,马上没饭吃’”,不管丰年或荒年,农民始终挣扎在饥饿、半饥饿、死亡线上。1927年8月底,大革命失败后的方志敏回到弋阳,恰逢秋收时期,熟知此时地主逼租逼粮,农民抗租抗粮,阶级矛盾将白热化,于是派方志纯联络黄道、邵式平等共产党员分头发动群众,为举行秋收起义做多方面的准备。9月中旬,方志敏亲自去鄱阳搬援兵筹枪,听取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后,更坚定了秋收起义决心。二是农民遭受国民党政府的阶级剥削。蒋介石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统治的残酷性,比北洋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少地、无地的农民往往要把自己收成的五至七成拿来交租,农村贫富分化悬殊,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加上四·一二政变后,新成立的李烈钧的“赣东省政府”在上饶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派出军队,先后占领了弋阳、横峰等县城,释放了一批被关押的土豪劣绅,更是对人民实行反攻倒算。1927年12月10日,横峰县政府有一名收捐委员,带了几名法警到楼底蓝家索取煤捐。收捐委员蛮不讲理,不仅毒骂农民,还动手打人,方志敏精准利用年关农村阶级矛盾激化节点,决定发动年关暴动。

农民群众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深刻觉悟自身痛苦的根源。从鄱阳回到家乡弋阳湖塘村,革命还未组织起来,就被地方劣绅张念诚及国民党反动军队破坏,虽然方志敏、缪敏及农民群众躲进了深山,但湖塘村80多栋房子有50多栋被烧,丁山村全部焚毁,“秋暴未成村先毁”。但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方志敏认为农民觉悟了,“知道了痛苦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军阀、大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而具体的事实就是重租、重息、重税及其他敲索;我们也知道了解决痛苦的办法,是在自己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求自己的解放!……使我们从千万斤重的盘石底下翻一个转身”。1927年12月-1928年2月旧历年关,农村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异常激烈,方志敏领导的横峰楼底兰家、青板桥、葛源、弋阳漆工镇、樟树墩农民革命即历史上的弋横起义,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回击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失败是暂时的,群众在起义中还是得到了许多实际利益,平债分谷物,消灭了一些深恶痛绝的豪绅地主,使群众认识到自己团结力量的伟大,为后来的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农民群众具有迫切改变自身命运的革命诉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如此的贫穷、痛苦、怨恨,和急急地要求解放,爆发一个革命的暴动,乃势所必至之事。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如一箱火药一样,只要有根导火线,马上就要哄然爆炸的”。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分析,政治敏锐的方志敏把握起义时机,及时点燃了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的导火索。早在南昌起义和党的八七会议,指示方远杰等领导了6月的弋阳、横峰两县农民发动的武装起义,成为赣东北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壮举,仅弋阳县参加暴动的农民自卫军就有一万多人,农民占领了县城,起义中减租运动小有成就,直接打击了蒋介石炮制的“赣东省政府”。斗争虽然失败,但方志敏在弋横农民中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却是深远的,是“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开始,为半年后弋横农民武装起义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农民运动新形势建立农民革命团

    在党的领导下,相比较方志敏青年时期做过学生运动与市民运动,他更注重农民运动,并成为农民运动领袖。但“农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趋利避害、不问罪于现在政治体制,是农民的典型心理特征,因此农村革命是不容易发动的”。方志敏从不断变化的形势出发,结合赣东北农村、农民的需求和思想特点建立农民革命团这一新型的农民革命组织。

农民协会在大革命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大革命时期,原有的农民组织——农民协会,作为在国共合作后,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共合作发展的农民革命力量的组织形式,曾掀起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蒋介石到南昌后,“自农协被国民党摧残以后,农民对农协失望,一说到农协,又恐怕和从前一样受打击。同时当时农协组织也非常复杂,几乎小地主都参加”。各地农协被国民党摧残,在许多农民看来,农民协会是国民党的旗帜,农民协会是由国民党把持的,所以大革命失败了“农民协会的这个名字弄腻了”,许多“农民对农协失望,一说到农协,又恐怕和从前一样受打击……乃改名称为革命团” 。

农民对于“上名字”组织形式认同。1927年9月,方志敏根据传统习俗和农民觉悟程度, 创立“上名字”方式对农民分散发动,统一召集,独创了“农民革命团”组织形式。所谓“上名字”,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在红纸上登记自己的名字和画押,即表示参加了革命,以村为单位,先编组,达到30人则编团,秘密举行换贴、盟誓、喝鸡血酒的仪式,选出团长,然后向周边村扩散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亲与亲、邻与邻、村与村都被发动联合起来了,方志敏在任横峰区委书记后,不足20天时间,楼底蓝家、青板桥、葛源等方圆30~40里的村子,都有农民革命团,平时以打猎为名,锻造刀叉剑戟,土枪土炮,准备暴动所需武器。到1927年底,方志敏领导下的横峰全县1∕3以上的村,已经建立起农民革命团。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农民以喝鸡血、换贴、盟誓的传统组织方式建立农民组织,表面上“有点陷于封建的结拜方式的错误,但当时实收效甚大”,得到农民的认同。

农民革命团是集军事、政权于一体的农民武装和群众组织。农民革命团是在特殊时期,方志敏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发展,集合在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其优势:一是党和军队群众基础牢固。农民革命团采用亲串亲、邻串邻的家族式发展,同志间关系密切,使革命在兵源、物源、财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二是易于进行分散的游击战。农村条件差,斗争虽然艰苦,但农民革命团适合分散作战,就象30-40年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样,可以发挥人民战争优势,陷敌人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三是恢复快,抗冲击能力强。即便革命失败,失败后革命力量的重组、元气恢复迅速,使武装力量与根据地,具有高度的坚韧性。这是因为弋横起义、方志敏式根据地与其他许多根据地武装起义主体不同点,它所依靠的力量以本土资源为主,输入的力量极少。1927年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部队,主要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军教导团等部队。其好处是起义尽管多次遭到地方反动势力与国民党军队的“进剿”、“围剿”,根据地一度在地方豪绅阶级武装势力反攻倒算和国民党军队的残酷的镇压下,力量损失或革命转入秘密状态,方志敏仍然坚决反对“埋枪逃跑”到城市去,领导革命群众始终在根据地与敌人周旋。弋横起义和方志敏式根据地能够白手起家,主要依靠当地工农力量,得益于方志敏的英明领导,他是名符其实的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包括农民革命团)的创始人。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革命觉悟

农民革命团建立后,如果没有强有力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仍然难以唤醒农民的革命意识和持久的革命斗志。方志敏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与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实践中重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发动农民进行1927年-1928年弋横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农民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文化水平低、政治觉悟不高,需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由于反动阶级长期的残酷统治与愚民政策,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对土地、地租、债务等经济利益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革命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如同秋收起义部队把红旗插上井冈山一样,党和军队中有许多人对边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提出了疑问。大革命失败后,在赣东北,农民也提出了许多疑问:“欠地主老的债,会让我们平了吗?”“地主老的田,会让我们分了么?”“共产党领导人民平债分田靠得住做到吗?”甚至还有农民提出“平债分田是不是有谕子(是指上对下的文告)来了?如果没有谕子,那就是犯法的?”方志敏认识到“共产党员和群众,都受到反革命相当的打击,有的罚过款,有的才从福建逃回家来,情绪不免低落了一些。而且我们提出平债分田的口号,又没有前例可见,究竟做到做不到,不免引起群众的怀疑”。另一方面,农民受国民党的舆论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纲领了解不深。再加上前期党的政治宣传不不够、抗租抗粮等斗争有限,运动前、运动中不加强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群众政治立场往往容易动摇。

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志敏生长在农村,同情苦难深重的农民,了解广大农民所需所想。据此,他在弋横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平债分田”口号的同时,身体力行,深入地窖窑洞宣传平债分田、农民当家作主等思想,还“教导和帮助其他同志学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鼓动和组织发动工作”,化解农民存在的思想疑虑,反对群众对革命悲观动摇的消极思想。要求党员利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农民、矿民中,分头到各村活动,从下层群众做起,不怕艰苦,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耐心地对农民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鼓动工作。弋横起义前,横峰县区委领导人方志敏深入楼底蓝家、程伯谦在家乡葛源、吴先民在青板桥等地做群众工作,这些地区正是后来爆发弋横起义的中心区域。在对群众的宣传组织中,他说 “我们当时的群众工作,是做得很充分的。我们是亲密的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兄弟一般”“经过我刻苦耐烦的解释,一而再,再而三,总和他们详细地讲,不使他们听懂了点点头不止……在几天之内,居然被我说服了好几个群众了!”经过思想引导,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联系,坚定了农民参加革命的决心和信心,把农民组织起来成就了赣东北根据“涟漪式”向前发展。

方志敏许多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观点与方法和后来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思想不谋而合,批评了党和红军中悲观主义和患革命急性病,坚定了人民对革命信心,极大地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基础,使党的革命理念、方针政策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作用。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进一步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以农民为主的军队建设和农村根据地治理的重要性。

四、组织农民起来发挥革命主力军作用

在赣东北人民坚实支持下,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动减租减息和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广泛地发挥农民革命主力军作用。

1928年1月,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窖头村主持召开了贵溪、横峰、弋阳、铅山、上饶五县工作会议,“窖头会议”成为组织领导弋横起义的关键会议。会上,方志敏传达了中共八七会议精神,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赣东北各县的革命与反革命情况,会议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部署了起义计划,明确起义以夺取政权为目标,落实了扩大起义区域计划,制定了武装起义的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匪党;铲除贪官污吏,肃清土豪劣绅;平债均分田地,建立劳农政府”,起义的口号是:“焚烧借字契据,不还债,不交租,不完粮,不纳税,指使国民匪党,建立苏维埃政府” 。同时,会议成立了中共领导起义的五县工作委员会,选举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7人为委员,方志敏任书记,规定在未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前,党的工委会为五县最高领导机关,并在五县工委会之下,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核心——武装起义指挥部,方志敏任总指挥,规定农民革命团以村为单位秘密组织,团下设排,排下设班,每团38人,由农民自己动手打倒土豪劣绅,配合以武装援助。起义开始时,共有170多个农民革命团6000人,统一编为六路纵队,向各个方向出击,各村响应,最后参加起义的群众有50000人之多。到1928年2月,起义六路纵队捷报频传,“弋阳、横峰、德兴三县纵横几百里地区,到处都是暴动的队伍,村村飘扬着红旗,乡村国民党政权被摧毁,农民革命团掌握了政权。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被镇压,贫苦农民平债分谷公财物,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起义中,方志敏充分有利的人脉关系,弋阳、横峰、德兴山地、丘陵地理优势,落后的交通,利于我游击不利于敌人正规军作战等条件,巧妙采取对敌斗争策略。在农民革命团掌握了地方临时政权后,方志敏还组织农民相继颁布实施了《土地分配法》、《平债法》,对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弋横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重大斗争”,为形成以弋横起义为起点,并在它的基础上建立的正规军——红十军奠定基础,为建立起以弋横为中心,横跨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四省48个县、人口达到100多万的全国六大苏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奠定基础。

弋横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领导的100多次武装起义中,最有建树的武装斗争之一,为大革命失败后,正处于思想迷茫的中国共产党谋求新的出路提供了范例,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有益探索。1931年,为嘉奖方志敏为建设苏维埃政权所作贡献,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全国代表大会授予其红旗勋章。

概言之,分析目前形势与明确党的任务,采取正确的政策与策略,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时期工作方法与成功经验。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方志敏政治智慧表现和方志敏式根据地发展特色。回溯方志敏早期农民运动思想与实践探索,对于持续发挥新时代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编号21SKJD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