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66故事苏州丨“古桥卫士”为349座古桥建档著书
发布时间:2025-02-17 12:08:31  来源:引力播  作者:吴涛  点击:2118次

胡忠勤近照

江南水乡的苏州,古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无数苏州人的记忆与乡愁。今年66岁的退休检察官胡忠勤,带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踏上了一段非凡的旅程——几年来,他探访了苏州的349座古桥,并创作了《姑苏桥》一书。他说,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致敬。本期“96466故事苏州”让我们一起跟随胡忠勤的脚步,走近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的古桥,聆听它们诉说的古老故事。

儿时记忆 让他走上寻桥之旅

在位于吴中区胥口镇的一座古桥边,胡忠勤正仔细查看着这座桥的每个结构并拍照记录。在他的眼中,那些隐匿于乡间田野的古桥,如同被遗忘的瑰宝。每当他踏上寻访这些古桥的旅程,脸上便洋溢着愉悦之情。他那瘦削的面庞上,笑容满溢,一边在古桥上悠然踱步,一边娓娓道来,讲述着每座古桥背后的故事和它们的现状。

胡忠勤乘船拍摄古桥桥洞上的铭文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胡忠勤的童年时光在念珠街(现吉庆街)度过,出门不久便要经过石岩桥(孙老桥)、歌薰桥,或者来远桥、万年桥。上学时,他每日都要经过学士街,学士河上的小桥不胜枚举,可谓“无桥不成行”。水巷的桥是胡忠勤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儿时的万年桥及周边曾是苏州最繁荣的菜市场和商贸区,每天早上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上的小摊,桥下的集市,以及停在岸边或行驶中运送蔬菜、货物的船只,到处都是叫卖声、欢笑声。“这些情景还历历在目,都是我难以抹去的童年回忆。”

胡忠勤在拍摄一座古桥

小桥流水是苏州的城市名片,胡忠勤对此引以为豪。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苏州的古桥日渐消失,越来越少,这让他感到痛心。退休前,胡忠勤是一名检察官,他的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案例。这份职业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法律和正义的理解,也让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许多有记载的古桥因为各种原因烟消云散,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胡忠勤觉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但是,逝去的难以追回,现存的必须珍惜。“如何让这些饱经历史沧桑,已成为文化、文物的古桥尽可能地为人所知、所爱、所惜,并由此得到一个良好的归宿?如何最大可能地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遗产,让姑苏古桥的风韵和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正是这样的情结,让胡忠勤在2017年初踏上了探访、拍摄、记载苏州现存古桥之旅。

汗水与收获 古桥拍摄中的苦与乐

2017年1月,胡忠勤在微信朋友圈开设“姑苏桥韵”专题,一桥一篇,图文并茂,和亲友们分享姑苏古桥的风韵。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许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热情鼓励他坚持下去,建议他最后汇集成册传承下去。在大家的支持、鼓励下,胡忠勤萌发了写书的想法。

胡忠勤在桥洞下拍摄

在以后的几年里,胡忠勤几乎每天都在寻找、拍摄和撰写古桥。他白天外出探访和拍摄古桥;晚上则查阅资料,在电脑前撰写文稿,“为了资料尽量详实可靠,我先是查地方志,每一个村镇有地方志的,我就去查去找;查完以后就到现场去找,还要采访当地老人和当地了解桥的人,请他们提供信息。每当我顺利探访和拍摄好一座古桥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尤其是发现新古桥时,成就感立刻爆棚!”2021年4月14日,胡忠勤在东山镇拍摄古桥后沿环太湖大道返回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古桥,“这座桥隐身于密林深处,虽有损毁但古韵犹存。始建年代不详,桥梁石外侧均雕刻有桥名‘长兴’和‘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重建’等字样。我看到它欣喜若狂,赶紧拿出照相机拍摄了它各个角度的照片。”望着桥边的河埠头和遗留在台阶上的磨刀石,胡忠勤仿佛还能看见当年村民们的耕作和生活场景。“这次相遇纯属偶然,但愿我的文字和照片让它以后能得到妥善保护。”胡忠勤说。

胡忠勤在清洗桥梁石铭刻

当然,当看到一些古桥刚刚被拆除,尤其是面对古桥的残骸时,胡忠勤也感到非常伤心。他说,位于吴中区甪直镇瑶盛村的大石桥,始建于宋代,清时重修,为武康石三孔梁桥。几年前一个风紧雨急的夜晚,这座本已脆弱的古桥坍塌。当胡忠勤前去探访时,现场只留下一片废墟。

胡忠勤在家中创作

在寻找和拍摄古桥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古桥都在周边渺无人烟的荒郊野外,胡忠勤也曾几次遇险。他说,除了躲避那些恼人的蛇虫,因为专注观察、拍摄而摔跤是常事。有一次他在平江路拍摄,到了中午时分,因为太热中暑昏厥,幸好有路人帮忙才缓过神来。还有一次去金庭镇探访桥孔内有一方石碑的永泰桥时,差点被坍塌的石栏杆砸中。“那天我急于拍摄,见桥下河水不多,有的地方河床还裸露,就一手搭着河驳岸上的石栏杆想顺着河驳岸慢慢下河,谁知那栏杆没有‘长牢’,我身体一腾空,栏杆就塌了,我和这破碎的栏杆就一起重重地摔到2米多深的桥底。万幸的是没有砸在身上。”

胡忠勤在走访中

回忆拍桥的经历,胡忠勤说自己“辛苦但充实”。每一座桥,他都不止一次探访,所有的资料,所有的图片,都必须是亲力亲为去拍、去查找、去录入。同时现场测量尺寸和经纬定位,对桥名、桥联、铭刻、雕刻等更是重点拍摄记录,仔细辨识,他说:“杜绝硬伤,减少差错,并且积极纠误,虽然劳神,却也踏实。”

建档著书 为古桥保护尽一份力

胡忠勤在拍摄古桥

在近7年的时间里,胡忠勤不辞辛劳地探访苏州园林名胜、大运河畔、古城水巷和乡村田野,拍摄记录下349座古桥,为它们建档,最终完成了《姑苏桥》一书。《姑苏桥》出版后,连续获得了2023“最美的书”、2023“金牛杯”装帧设计图书银奖、2023年度苏版好书等奖项。他希望自己的书和相关活动,能够让更多人爱上古桥,参与保护古桥。

胡忠勤创作的《姑苏桥》一书获得了多个奖项

寻访古桥和写作《姑苏桥》的过程中,胡忠勤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也结识了多位爱桥、护桥的人,在他们身上,他看到民间自发保护古桥、留下姑苏文化的力量。在创作走访过程中,胡忠勤也看到很多古桥得到了妥善保护,近几年,有关部门的对古桥的保护意识和措施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古桥。

胡忠勤在采访中

但让胡忠勤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城市亮化工程对古桥的破坏。他说,在古桥上安装光带,安装轮廓灯,虽然很漂亮,但安装方法不当可能就是对古桥的一种破坏,损害很大。只要往桥上安装零部件,工人就必须使用冲击钻打孔,“我在现场看到,桥上有的灯具直接打孔安装在武康石上,有的把照明器材直接安装在古桥青石上,这些安装方法都是不规范的,把建桥的石材都打烂了,既破坏了古桥的原貌,也容易加快石材的风化。”

胡忠勤开展古桥公益讲座

“目前比较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保护古桥的规范性管理。”胡忠勤希望相关部门在亮化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古桥的保护需求。对此,胡忠勤建议,类似的打孔安装行为应该停止,亮化问题可以通过打远光或者其它方式解决,避免对古桥造成损害。胡忠勤说,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和文保爱好者,他所做的这些事,是对吴地古桥现状的一次精心梳理,也是对江南桥梁文化的一次全面回眸,更是为苏州古桥保护性研究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苏报融媒记者 吴涛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