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春梅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环的里边儿。中轴线鼓楼大街,往东一拐弯儿……”上周六,随着倔老头“李一刀”有滋有味儿的唱,一幅充满烟火气又似乎有美食香气的画卷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大舞台上徐徐展开,北京最好吃的一条街——簋街的故事开始讲述。
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京味儿题材话剧《簋街》,由曾创作过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影视作品的编剧王之理亲自执笔;汇集导演钟浩,编剧杨硕、作曲戴劲松、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造型设计耆娜、文戈等国内一线主创人员。侯岩松、龙月、刚毅、刘勃君、芦宏、王玉、刁成禹、屈绍春、周士尧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出演。
全剧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讲述簋街30多年的变迁,讲述簋街人为这条街所做的努力,对美食文化的守护和拓展,其中还穿插着簋街南北街两家人的生活,将父子之情、邻里之义融合其中,让观众感受到北京人的精气神。
著名演员、梅花奖得主侯岩松在剧中饰演“李一刀”,他松弛自然的表演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那条街上,让故事变成可信可近的生活,跟随着他生活的变化看一条街一个城市的变迁。作为主角的“李一刀”个性鲜明,他在副食店里以切肉“一刀准”闻名,在改革开放初期又早早辞职,先后成了簋街第一个摆摊儿的人、第一个开饭馆的人,同时又坚守着匠人精神,维护老手艺人的尊严和传承。这条街上还有着“李一刀”的“死对头”金守业、卖小龙虾的常小玉、“龙虾一哥”宇航等形形色色有趣、好玩的老邻居,让整条街都活了起来。他们的故事都是创作者在簋街深度采风,又进行艺术加工后创作出来的,既看得到真实簋街的影子,又有艺术的高度。
说簋街自然离不开美食,观众走进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就能看到剧场前厅挂着种种美食的水牌子:爆肚、卤煮、杂碎汤,还有炸酱面、豌豆黄、芥末墩……走进剧场,时间回到1988年,那时“李一刀”摆摊卖的是卤煮,吃的是炸酱面,还得跟外地来的常小玉细细描述炸酱面的酱怎么炸才好吃,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咽口水;再看1998年,“李一刀”开始卖烤串、啤酒,食客们撸串喝酒看球赛;再后来,摆摊儿卖小龙虾的常小玉教食客如何吃小龙虾——把头掰下来就是最有营养的黄,用剥出来的虾尾蘸着汤汁儿吃……观众的味觉系统在几十年间不断切换,真切感受到一道道美味背后所蕴含的人心和时间的厚度。
在美食之外,还有一段“李一刀”和儿子之间的亲情故事,一个一心要守在簋街传承手艺,一个想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几十年来相爱相杀最后终于又坐在了一起,父亲执拗背后的脆弱,儿子难舍的牵挂,都让人心中温暖,让美食有了更为丰盈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