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发布时间:2021-11-03 02:25: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贺震  点击:3797次

res01_attpic_brief.jpg

◆贺震

随着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如城市绿地、公园面积的增加,城市绿化的推进、口袋公园的增多、城市小型湖泊的生态修复,以及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趋拉近,这为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市民”创造了条件。

于是,“城市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它们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成为城市居民的新邻居。白天,他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中;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它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出来活动、觅食。

然而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城市并不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它们将面对交通事故、噪声和光污染等诸多人为干扰,更容易受到伤害。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人类该如何与动物邻居友好相处?我们的城市是否应为它们做出一些改变?

开展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实际上,有很多野生动物一直生活在城市中。但城市野生动物以及城市中属于“自然”的那一面,对于公众来说似乎还很陌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野性自然”的那一面亟待被人们了解。因此,对市民开展城市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能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增加对身边动物邻居的了解,学习如何与它们友好相处,培育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建设善待野生动物邻居的温暖城市中。

2020年,国内第一部城市动物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为野生动物留出一席之地

如今,很多城市越建越大,楼宇越来越高,留给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蝙蝠、水鸭、青蛙等野生动物在城市中越来越难觅踪影。因城市高楼玻璃幕墙的光反射,导致鸟类误判而撞死的悲剧时有报道。

人类能否让身边的野生动物拥有生存的机会,是评判我们生态道德的一把标尺。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应尽可能为野生动物邻居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努力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

在这方面,日本东京保护萤火虫生存基地的做法可供借鉴。众所周知,萤火虫怕光。而东京夜晚的灯火不输白昼,为保护萤火虫,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和NGO采取措施,如在萤火虫基地周边种植高大树木以过滤光线,尽可能营造出萤火虫需要的黑暗环境;对周边的路灯实行声控,安装特殊遮光罩,让光线垂直射到路面而不会散射到周围,将光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把野生动物当作城市的一分子来考虑,尽量顾及它们的生存需求,为它们预留足够的生存空间。尽可能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并在空间上将其用生态廊道串联起来。优化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改变园林绿化过于单一的状况。城市景观照明,也要尽可能缩小对野生动物邻居的影响。

科学救助,喜爱但不能错爱

随着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城市栖息,各种意外伤害也时有发生。对此,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可以对城市野生动物开展常规检测和定期普查,了解野生动物的动态和种群波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发布必要的提醒、预警信息,尽量减少各种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对受伤的城市野生动物开展救助。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救助行为,不宜由市民自我实施,而是及时联系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将情况通报给他们,由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同时,不能把城市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表达对野生动物喜爱的最好方式,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们留在野外的栖息地,不要与它们亲密接触,不要随意捕捉和饲喂野生动物,尤其不要把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一方面,野生动物有可能将不明病菌传染给人类,致人畜共患疾病,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增加健康隐患;另一方面,违背野生动物的习性,损害动物福利,将给它们带来痛苦,威胁野外种群的生存。同时,还可能无意之中违反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承担违法风险。因此,居民对城市野生动物可以喜爱,但不能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