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秋冬之交这次重度污染?
发布时间:2021-11-12 02:25:3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春元  点击:6332次

◆李春元

10月下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不利气象条件因素影响,持续出现重污染过程。一些近些年在10月没有出现过重度污染日的城市也受此波及。为什么重度污染在今年卷土重来?重度污染为什么在重工业偏轻、排放总量并不高的城市也会出现?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过强力攻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整体大幅下降。一些相对治理较好的城市,在秋冬之交已经连续3年以上没有出现过重度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地方在防控工作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松懈,对可能形成的重污染失去警惕。今年秋季雨多量大、湿度增强,可能形成雾大难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有的地方对此事先分析研判不足。在“气象影响型”阶段,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规律、不确定气象因素,必须绷紧向应急防控要优良天这根弦。要坚持综合精准分析每一年度、每一阶段、每一个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影响,科学预判、精准减排、超前部署,及时采取相应应急管控举措,杜绝松懈麻痹思想。

有的城市认为本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对可能到来的外源输入污染放松警惕。采取的应对措施忽略了周边城市可能传输带来的污染状况,最终导致污染叠加。由此可见,每个城市包括污染排放总量偏轻的城市,在应对每一轮重污染过程中,都应在精准分析本地污染源的同时,全面了解周边城市可能带来的影响,更加全面客观地制定本地防控措施,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

10月下旬以来的重污染过程,明显呈南来北往、南北夹击、风向多变、气象古怪特点,导致污染物在城市空间盘旋打转、昼走夜返。因此,在“气象影响型”背景下,必须牢固树立协同作战、联防联控的思想。

当预判大区域可能形成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时,应相互沟通情况,联手会商,及时强力调度,形成协同防控的大格局。要针对排放总量多少,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排放总量较高的城市应采取更高级别的应急管控措施,从污染大户上减轻源头排放,避免应急响应“一刀切”。各地要及时响应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不可等待观望,更不能故意降低应急响应启动级别。要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领、约谈问责等手段,引导各地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