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上海市长宁区传来喜讯,狗獾与红脚田鸡两种区域内未有过记录的野生动物被发现。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许多野生动物选择来到城市与市民当“邻居”。城市的建设怎样和野生动物保护相平衡?城市居民如何与身边的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直在立题、析题、解题。
猹现上海城区,生境花园立大功
“发现狗獾时,它正在掘洞,而发现红脚田鸡时,它正在筑巢。经观察分析,这两种动物已来了一段时日,都是‘拖家带口’在此繁衍生息。”长宁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介绍。
狗獾又名猹,是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沪上野外现存陆生野生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兽类。多数情况下,狗獾隐居在郊野林地,“进城”实属罕见。陈珉说:“城市中硬质化的地面很容易‘劝退’它们。‘刚需’方面除了水源,狗獾还需要蚯蚓、坚果等食源。”
近些年,长宁区改造老旧小区的荒废角落,打造了24座生境花园,不仅让居民有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也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这次发现狗獾的地点位于陆家浜西南岸的生境花园内,狗獾把花园内中空的墙洞和假山改造成了自己的“卧室”。
陈珉表示,长宁区记录到的这几只狗獾还有许多谜团待解,但目前可以断定的是, 位于中心城区的它们和它们赖以为生的生境都极其脆弱,希望社会各界默默关爱它们,“不打扰”其实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红脚田鸡则安家在长宁区的外环林带的“水上森林”里。红脚田鸡又称红脚苦恶鸟,是国家“三有”(指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动物。 “这种鸟对水塘水质有一定要求,喜欢又高又密的草丛。分布区域上,越往南越多,上海发现得比较少。”陈珉解释,外环林带好比衔接郊区和市区的联结点,动物从外环林带通过河道、公园“进城”,在各社区的生境花园里休养生息。
持续开展“貉口普查”,明确承载界限
2020年7月,一则居民在小区里被貉咬伤的新闻引起强烈关注,对貉的恐慌和敌视情绪迅速蔓延。上海面向全市开展调查,安排科研人员走进社区,向市民普及有关貉的知识、发放调查问卷、公开招募市民志愿者,持续开展 “貉口普查”。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貉的习性认知也逐步清晰。
7月13日晚上,在上海8个区的60个小区里,300多名市民志愿者调查员“按图行进”,全面启动第三次“貉口普查”。
“经过前两次调查,我们对全市貉分布情况有了大致认知,这次调查主要是到此前发现有貉分布的小区里探寻它们的踪迹,进一步查明上海野生貉的种群数量、分布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王放说。
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介绍,生态承载力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也关系到周边居民容忍度。有专家提出1只/公顷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城市野生貉密度。随着调研的继续深入,未来上海将进一步细化这些标准,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上海还有多支科研团队正在关注野生貉自然生境的修复营造问题。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等单位正在研究貉野外饮食习惯,为上海打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化和林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据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是否对城市中野生动物采取收容、野放等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标准。
在立法层面上,上海将近些年市民与野生动物相处中取得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固化,出台并实施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明确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责,建立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制度,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举措,健全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社会共治。“上海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这部《条例》对上位法的基本制度进行了必要的衔接和细化,并重在体现上海特色,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为更高水平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